【课时布置】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