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
一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
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 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 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 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二 : 桃花心木优质课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义教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借树喻人,文笔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阅读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拓展阅读面。”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逐渐增强。生字词可以在预习中自学学会。四年级接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这种表达方法并不陌生的,但对物与人的连接点却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插秧、枯萎、依赖、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莫名其妙、语重心长、基业”等的意思。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受到的启迪,从而感受育人的真谛。
5.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作者受到的启迪,从而感受育人的真谛;学习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评价设计:
目标1: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学达成,上课初通过开火车读词、交流学习收获来考查。
目标2、3:当堂学习,并通过填空背诵、配音诵读达成。
目标4: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通过小组展示来检测。
目标5:通过“小练笔”来检测达成情况。
课前准备: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存疑激趣。(3’)
1、揭题质疑:
2、交流资料:
3、存疑激趣:
(1)树名由此而来,那么,以《桃花心木》为题的这篇文章是否在写桃花心木呢?大作家林清玄为什么以此为题呢?
(2)大家先别急着说,我们存个疑问,待课文学完后再来交流。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5’)
1、检查字词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2)在读、写方面,最想提醒大家哪个字?
(3)最想给大家讲讲哪个词?
2、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问题导学,感悟用心(15’)
1、那么,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他这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件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学。
2、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出示表格:
(2)在小组汇报过程中,相机出现相关的语句;小组同学之间或互相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或提出疑问;全班共同讨论完善表格。
3、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种树人,我就是作者,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
别急,请各位种树人再精心地准备一下。
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惑呀?
师生角色问答。
师小结。
四、领悟写法,实践运用。(15’)
1、你的做法让我非常感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
课件出示种树人的话。
(1)师配乐读。生齐读。
(2)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做?
(3)“很少的养分”指什么?“巨大的能量”指什么?
(4)种树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让我悟出了育人的真谛,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值得积累。自己练练;填空读(这样还会读吗?);背诵。
2、还记得刚上课时存起来的问题吗——课文为什么以《桃花心木》为题?课文只是在写种树吗?
(1)种树和育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对比着读两段话,小结:看来,不论是树还是人,都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经受磨练,才能茁壮生长,这是种树与育人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2)我们四年级也曾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
《落花生》,借花生比喻什么样的人?
《白杨》,借白杨来赞美谁?
3、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习作立意深远,让人回味。想不想试试这种写法?
(1)教师课件出示:
小练笔:
1.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让我想起了--------------------。
2.最弱小的却是最强大的。一只小小的蚂蚁根本不可能搬动这块糖球,但是,当许多蚂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就凝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由此,我想了到了--------------------------------------------。
学生说话,集体交流、评价。
(2)教师课件出示四幅精美的图画。请在练习本上写一段话。
学生写话,集体交流、评议。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2’)
课件出示:
推荐作业:
1、仿照课文的写法,从身边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悟的写清特点,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
课件出示:林清玄作品简介:
三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 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 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①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②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③率妻子邑人( ) 遂与外人间隔( )
④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说如此( )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 今义 )
②.妻子(古义 今义 )
③.绝境(古义 今义 )
④.如此(古义 今义 )
⑤.无论(古义 今义 )
⑥.鲜美(古义 今义 )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欲穷其林( ) ④便要还家( )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规往( )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B、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C、见渔人,乃大惊(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E、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 ) B.屋舍俨然( )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欣然前往( )
二、阅读课文回答
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朝代)(作者)写的《》,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黄发”指
“垂髫”指。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 ) ②阡陌交通( )
③芳草鲜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并配一段风光录像,你怎么设计呢?
。
②.体会加点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
A.初极狭,才通人 B 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D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或异二者之为
③.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④.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⑤.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见了渔人“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① zhng zhuó ② tiáo yāo ③ shuài jiàn
④ yǔ yì
2、①、古今: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古今: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③、古今: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④、古今;像这样 今义:这样
⑤.古今: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⑥ 古今: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3、① 沿着 ② 觉得奇异 ③ 尽 ④ 同“邀”、邀请 ⑤ 原来 ⑥ 计划
4、A、舍: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B、志:动词、做标志/名词、标志。
C、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D、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E、为:动词、作为/介词、对
5、A.开阔、敞亮的样子 B、整齐的样子
C.悠闲、安详的样子 D.高兴、愉快地……
二、阅读回答:
6、① C 、 ② D、
7、填空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① 东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②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借、老人、小孩 ⑤缘(沿着)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艳美丽) 属(类)
9、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0、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农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学生更不可盲目的离家出走,去寻找这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四 :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那么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见解呢?
二、深入学习,领悟中心
1、自读课文,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画出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想想种树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把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来。
⑵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⑶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什么?
2、读后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⑴感悟种树人的言行:
①指名读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请学生谈体会。
②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③种树人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吗?
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适时出示种树人的话,学生自由发言谈理解,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指导朗读(种树人的话要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
④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⑵体会“我”的感悟:
①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适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段话。
②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③什么是树木的“不确定”?什么是人的“不确定”?
④在不确定中生活有什么好处?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⑤“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⑥指导朗读(“我”的感悟要读得沉稳而又洋溢着激。)
三、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投影出示题目: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希望学校和家庭如何教育你?
3、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4、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以后将怎样去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谈谈你的想法。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经受考验,学会生存
育人
五 :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相关文章
死神少女花絮
六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如何快速走出失恋阴影
读书与成长议论文
书画摄影谜语
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及答案
浅谈如何做好绩效管理
雪
秋娃娃写信教案
几件小事阅读答案
htc sense 4.0
西安到武当山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