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十五篇)

阿林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的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2.下列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4.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对比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从《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对比来看,描写的生活有怎样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桃花源记》的主题来看,诗人为什么向往诸如《归园田居》那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陶渊明;东晋

  2.C

  3.(1)走到……尽头。(2)邀请。

  4.(1)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计划还没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5.(1)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

  (2)《桃花源记》寄托的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他只得遁世而居。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屋舍俨然

  ④咸来问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参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请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整齐的样子 ④都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空1分)

  【小题2】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分)(语、足、道三个关键字各1分,句子不通顺、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小题3】B(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足”“为”“道”,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将各项表述中的信息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根据作者所描写,桃花源人对“山外”只有感叹没有向往,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和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试如水中

  2.翻译句子。(4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惊奇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3.豁然开朗

  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5.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邀请②没有成年(意思对即可)

  (2)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3)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意思对即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答出其中的三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者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