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1、2段文言字词
(2)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二、学法指导
结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吟诵涵咏,用美读体会文章的美妙意境。
三、知识链接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翼轸( ) 懿范( ) 襜帷( ) 绣闼( ) 潦水( )胜饯( ) 雕甍( ) 彭蠡( ) 孤鹜( ) 遄飞( )帝阍( )
棨戟( )( ) 骖騑( )( ) 簪笏( )( )
闾阎( )( ) 睇眄( )( ) 云销雨霁(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B级)
豫章故郡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俨骖騑于上路
穷岛屿之萦回 披绣闼
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
彩彻区明 声断衡阳之浦
五、合作探究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本文的结构和思路。(B级)
2、阅读第一段,思考:
①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B级)
②作者如何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B级)
③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C级)
六、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B级)
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既克,公问其故
⑤故遣将守关者
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④不忍穷竟其事
2、默写填空:(A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第二段中&“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改写成写景散文。(C级)
七、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3、4、5段文言知识。
2、分析典故,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B级)
四美具 穷睇眄于中天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所赖君子见机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一介书生
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
接孟氏之芳邻 叨陪鲤对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2、积累成语(A级)
萍水相逢
冯唐易老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高山流水
陆海潘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四、合作探究
1、全文的用典有多处,思考它们在三四段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B级)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C级)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B级)
数: A、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范增数目项王
D、数罟不入洿池
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级)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3、下列句式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B级)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D、阁中帝子今何在
4、默写(A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
桑榆非晚。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尽是他乡之客。
六、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