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

莉落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这时如果能引入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或其它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机智欠缺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片后,我让学生谈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有些误导: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实我想说: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再如作者仅仅在说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思路去说,而是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回答。

  三、为了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我设计了看“地球”环节,把本来不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王老师的建议很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切,化难为易。

  我从老师们的辩课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这次参加中心组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2

  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

  我先从诗人苏轼入手引出课题《题西林壁》,然后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仅说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还说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顺势抓住“横 侧 远 近 高 低”体会诗人观察的角度都是什么?然后指导朗读,在体会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一、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今后在过渡语言上还得锤炼。向窦桂梅的激情,大气学习。

  二、在朗读古诗的环节上虽在“岭”和“峰”“高”和“低”上做了比较读,但在“岭”的引导上有点狭隘,只画出平缓,如再让学生上去画出岭的连绵起伏,还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如果能划分节奏,突出重音,并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3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4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5

  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

  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

  四、在最后的默写环节,难度较大。能背不一定能写正确,在朗读过程中忽视了易错字的点拨,导致默写效果大跌眼镜,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不能随心所欲。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6

  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这时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作者在不同角度观看庐山时的景象,生动的画面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

  但是也存在些不足:

  1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

  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2课上我的语言激情不够,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有些死板。相反,如果我的语言能激情四射,收放自如的话,就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会跟随你语言的抑扬顿挫,绽放学习的热情,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3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8

  由于我是刚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本以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因为换了教师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我接受的还是比较快。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采用同桌互相交流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们模拟表演试试看,自己坐在教室里,是否能看到整个教室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当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世人所写的意思。

  最后我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遗憾:一是对事件的把握不是很精确,每个环节上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二是对学生自此掌握的情况没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对个别字词的读写、字意掌握的还不是很到位。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大胆的假设,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9

  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一、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

  领略蕴含其中的美。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真实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甚至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

  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二、如何在预设的目标中给学生最大的生成空间? 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实现了预设。如何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让诗人的感受成为学生的感受,确实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解决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难呀!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上完课,我感觉很轻松,至少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校本研修吧!现在回想起来,有得有失,下面先具体分析一下自认为了、较满意的地方吧!

  一、环节齐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让学生以读为主,让他们反复体验、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二、交给了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已”,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以后就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解释题,知作者——初读诗,正字音——再读诗,重节奏——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相信当他们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后,学习古诗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三、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兴趣。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一、对时间打把握不够精准,环节衔接德不够完美,导致在学生理解、感悟最后两句时时间过于仓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形式比较单一。

  三、按课前的设计,最后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对此哲理的感悟。

  四、结束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收获,这也是预设的,可因为时间关系,也许加之自己的紧张吧,也没能凸显这个环节。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充分地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1

  古诗的教学简单也复杂,简体单的是古诗只有寥寥几行,复杂的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表达的深刻蕴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 一:认识古诗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在被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后,被庐山的多姿面貌触发诗意而在西林寺的墙上所作。前两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后两句借景寓理,道出了识人待物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明白诗中的哲理

  首先在PPT上要采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在西林寺墙上的古诗,借以明晓“题西林壁”这四个字的意思;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庐山,在图片上辅以文字引导,感受从正面从侧面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借以明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其次设置疑问:那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诗人的答案,借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藉此,我们基本理解了古诗的大意,但是诗中的哲理有如何让学生明白呢?

  我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画杨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不正和这首古诗的哲理不谋而合吗!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先回忆一下《画杨桃》

  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大家想想:如果苏轼就在我们身边,他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了?然后大家一起去古诗中找找苏轼的看法,借以明晓诗中的哲理蕴意----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试问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感觉呢?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交流,用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样这首古诗的难点就分散到了回忆和体会之中了,方能不知不觉的让大家明白古诗的哲理。

  课后总结:基本达到了教学预期,但是在观看图片的时候部分同学出现了只看图不结合古诗的意外(“哇……”等无关的语言反馈), 以后在课堂上要注意强调课堂上的责任,如从图片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图片中你学会了什么?从图片中懂得了什么?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2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 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