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诗差异体现
(一)山水景色
王维在山水诗中,主要描写的是辋川别业和长安附近的山水景象,且多用写实手法。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描绘了诗人和友人裴迪闲居时倾听蝉鸣、欣赏秋日胜景的一幕。
李白山水诗中描绘的对象很广,因为云游四方,所以大唐的山川景色很多都有涉及。峨眉山、九华山、庐山等他都写诗赞颂过。同时,李白还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将从未到过的地方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李白凭借着自己云游的丰富经验将从未见到过的山川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描绘景物的范围比较狭小,多采用写实手法;而李白描绘的景物范围十分广阔,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二)人物形象
在山水诗中,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景物,景物才能够表现出美感。文学和绘画中都经常采用以人点景的手法,而王维和李白在山水诗中出现的人物也是大不相同的。
王维的山水诗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山翁隐士一类,例如《汉江临眺》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美好的景物中出现的是诗人和山翁同醉的场景。王维喜爱以樵夫或山翁入诗,表现了他能够将平实的景色写出美感的能力。而李白总会在名山大川中点缀一两个仙人。例如《登峨眉山》中的“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以及《游泰山》(其六)中的“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都描写了仙人的存在。李白认为名山具有灵性,因此山中很可能飘逸着仙人的广袖。王维爱以山林野老入诗,李白则以仙人点缀山水,这也是李白和王维山水诗的差异之一。
(三)审美偏好
纵观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二人的审美趣味是完全不同的。王维的山水诗中景物大多是秀丽优美的。例如《临湖亭》、《书事》、《山中》等诗,分别描写了荡漾的湖面、雨后的苍台和温润的青山,色彩明快,给人以安静、恬淡、雅致的'美感。
而李白描绘景物大多注重描写外貌而忽略了景物的形色,欣赏山水的视角通常较高,在山崖边侧或是水之远景。例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着眼于瀑布、青山和江水,场景较为宏大,李白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寓于其中。
我国诗歌的风格自古以来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王维和李白的审美偏好恰好可以对这两种风格进行阐述。
二、山水诗风格差异形成原因
虽然王维和李白出生于同一时期,人生的经历也很相似,但是他们的山水诗风格却截然不同。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二人的性格气质差异、信仰的差异和政治态度差异三方面来分析。
(一)性格气质差异
因为山水诗是景物投射在诗人心中之后,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经过审美和加工,最终产生的有美感的审美对象。因此,二人山水诗风格迥异可以从性格气质中找到原因。
王维是一个生性柔弱温和的人。从他的《献始兴公》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谦虚委婉的人。《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能够体现出王维表达厌恶的方式也是十分温和的,这也是王维个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李白是一个豪气和酒气交融而成的狂野诗人。在同样是干谒自荐的诗中,李白写道“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毫不掩饰自己的才气和脾性。政治上有坎坷之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够体现出李白目空一切的豪爽和狂野,这和王维的恭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因为他们性格气质十分迥异,才会形成淡薄含蓄和雄伟壮丽的不同风格。
(二)信仰的差异
王维受母亲影响,早年就开始信仰佛教。虽然同时受到南派和北派的不同思想影响,但是他对其均兼收并蓄,同时更崇尚南派禅学。因为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空”,因此王维也受此影响,“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体现了王维的超脱和平静之感。
李白信仰道教,曾经正式受了道并成为正式的道士,他一生的创作中,也有很多诗与神仙道教相关。李白受老庄的影响很深,导致其有十分强烈地追求自由的欲望。在山水诗中,这种情感就转化为夸张和瑰丽的景物描写方式。在李白的世界中,万物不受限制,描绘的情感也十分激烈和豪迈。
(三)政治态度差异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同时生于盛唐,最初均有安定天下和报效祖国的政治热情,后来他们都受到过两次打击,最后于安史之乱不久后死去。其中,王维在张九龄去世之后就对政治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对政治有任何幻想,选择半官半隐,心境愈加平静。而李白性格较为高傲,在经受两次打击之后依然有从政报国的热情。
他们二人,王维带着轻松闲适的心情进入山水之中,而李白则是怀着愤慨的激烈心情被强推入山林里的。因此,二人的诗风一个是闲适轻松的,另一个则伴随着豪迈的奔腾意境。
作为盛唐的两位大师级诗人,王维和李白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王维以幽静闲适为主要风格,李白则偏爱雄伟豪迈。形成差异主要是二者的性格气质、宗教及对待政治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山水诗是文人抒发情感的一贯方式。艺术作为纽带,能够将文人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山水诗也正是因为融合了诗人的情感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