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黄飞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引导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我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很多著名的思乡诗,而在现代,也有这么一首著名的诗,描写了海峡对岸的同胞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句将整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加以升华,从思念母亲、妻子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将台湾海峡同胞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作为老师,要怎么教授这节课,才能让学生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

  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

  深化主题: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文本的理解,提炼文本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及写作技巧,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诗人的思乡念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放飞想象,挥洒诗情

  一、佳句仿写: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教师示范:乡愁是一枚青橄榄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伫望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给学生提供参考物象:金达莱、童话、摇篮曲、热茶、木桥、明月、家书、挥手、小溪、故事、家园、梨花、一幅画……要求学生仿说。

  二、续写诗尾:乡愁是母亲温暖的怀抱;乡愁是万千游子无尽的惆怅与期盼。余光中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快奔80高龄。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时此刻就在海峡对岸登上高处,遥望大陆,久久伫立………………他在想什么?他在盼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为《乡愁》续写下一节。

  作业

     《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课件)

  三、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读这首诗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四、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两岸分离(板书)

  五、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