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课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故乡,无论在哪里,始终是游子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安息地。对故乡的思念是古今诗人永恒的话题。他们用文字写乡心,抒乡情,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好诗。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乡愁》,写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思国深情,诗人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这正如温总理所形容的:“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按照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激趣导入——自主品读——质疑探究——合作互动——迁移实践”来设计,旨在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以台湾歌手费翔演唱《故乡的云》设境导入)
(二)、自主品读
1、品作家作品:(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站在祖国最南端那个美丽的岛屿上,遥望着一水之隔的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面对海峡对面的大好河山,面对故乡那已成为梦境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深情地吟诵道:)播放视频朗读《乡愁》。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
学生:余光中。
教师:大家对余光中了解多少呢?(检查预习并出示幻灯片:余光中)
2、品诗歌,悟诗情。
[教师范读+媒体演示+学生朗读]
(三)、质疑探究 ——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2、诗人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3 、俗话说:“诗言志”,那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合作互动——总结诗歌特点
亲爱的朋友,我们现在已经充满***地欣赏了这首乡愁诗,你觉得这首诗美吗?如果美,美在何处?
(1)结构精美。 (2)韵律绝美。 (3)意境绝美。
(五)、拓展迁移
1、仿写诗句: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 是……
(六)、总结回顾
教师: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家。
教师:你学过的表现这一内容的有哪些? 明确:《乡愁四韵》、《回乡偶书》、《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明月几时有》。
全班齐唱《流浪歌》。
(七)、作业
以“乡愁”、“快乐”、“亲情”为主题仿写一首小诗。
教学反思:
这是我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目的是为了感受新课堂的冲击力,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行为。《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极富感染力和音韵美,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情感才能感悟和体验到诗歌的美。因此,我在授课时把作者的简介和诗歌的范读都使用了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教学追求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动情,让教室弥漫情。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充分朗读出情。诗歌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体会,读出感情。另外,读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朗读不是好学生独有的展示,应是所有学生的快乐阅读,动情阅读。
2、品味意境动情。四个意象很好找,关键是学生怎样体会。我让学生通过四季来演绎,品味那弥漫的乡愁,淡淡忧伤的乡愁。
3、欣赏美点***。四节诗,值得欣赏的语言美点很多,老师若一一道出,就索然无味了。通过诱发学生寻找美点,使学生活动面广,而且教学充满灵性的创造。
4、厚积博发抒情。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给学生积累点东西,如补充《乡愁四韵》、《回乡偶书》、《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明月几时有》等就是打文化的底子。课上更要给学生“发”的机会,如仿写就是启发学生去挖掘他们“宝库中的金子”。
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学生叙说着他们敏感、多思的心,在生活资源中发现着诗意,吟读着自己的乡愁诗。例如:
《 亲 情 》
幼时
亲情是一个个精美的玩具
我玩
父母看
少时
亲情是一颗红彤彤的草莓
我一颗
母亲一颗
后来
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
牵着心
挂着肚
而现在
亲情是故乡山道里的那守望
轻轻一碰
就碎成两道泪行
他们的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课堂里轻轻飘落,点缀在诗歌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美好的教学风景。通过以上教学课例让我真正认识到了诗歌教学应饱含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