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泡、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一一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是一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一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他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好像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
小石潭以其奇异之美吸引了被贬的永州司马,让他有了很多的留恋,却又以其凄清幽邃让他有了强大的凉意,最终匆匆绕开,带着一份心悸的唏嘘。
你也许要说柳宗元这是怎么了,这么点凉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冻彻天地、令人无处可遁的酷寒呢?而且这次旅途之中还有几位兴致盎然的同行者呢!为什么在小石潭处是仓促躲开,而在江雪中却是留给我们倔强的背影,孤独地用一根细弱丝线去钓那整个冰坚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来,带着刚刚因政治打击而受伤的心灵走来,难掩痛苦和焦虑。他的心在滴血,一种深秋般的凉意袭卷着他的身心;是一种已深植于骨髓的文化精神让他找到了仍然洒脱挺立走来的自愈药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说说话,从自然的清丽、独立、峻朗之中感寻找生命的坚挺动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寻访自然之行,也是医愈伤痕之旅了!
这时他与小石潭邂逅了,几乎要擦肩而过,是小石潭清脆的声响让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来,在欣赏了一段时间小石潭的美和趣后,其彻骨的凉意也完成了从他的皮肤到骨质之间的渗入行程。他这时打了一个激棱,这太熟悉的凉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伤心灵的温度,那是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责怪我们的文人内心的脆弱。他想象着这样的政治灾难只是一次短暂的人生磨难,他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这只是一次接错了线头的短路,国主马上就会重新接通冒过火的神经,来掠去他身上的凉风凄雨,洒一片阳光过来。所以,他要保护好心的热度,等这一片阳光来时好快节奏地去适应,能第一时间去治世救民!至于到了写《江雪》时,人生的打击已接踵而至,他周围的环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严冬。这时,他对阳光的期望已彻底放弃,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愤世疾俗的抗争了!
所以,《小石潭记》中“凄神入骨、悄怆幽邃”的不胜凉意,正显示着一颗还是热的、充满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请不要随便用一些“无奈”“脆弱”类似的词语,量低了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青树翠蔓,蒙摇络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在和友人在山中游玩,忽而听到水流的如佩环一样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他们便伐出一条小路,无意中邂逅了小石潭。当时的柳宗元的内心心灰意冷,他在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之后,被贬永州。
小石潭的景色彻底的将他们吸引住了,青葱翠绿的树木藤蔓蒙盖缠绕在一起,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水清澈见底,下面的鱼和石头可以看的一清二楚。鱼轻快迅捷地在水中游动。溪水的样子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柳宗元带着惊喜的心情继续前行。柳宗元来到潭边的一块粗糙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在此细细品味这里美妙绝伦的景致。竹林将柳宗元包围了起来,几乎隔绝了其他声音,除了溪水轻轻流动的声音以外,就只能听见竹林中藏匿的潭水诉说的声音,又或者是柳宗元孤寂内心的那份悲凉和无奈的回声。他沉思了片刻,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良久,独自离去。
短短几句话,就包含了柳宗元的两种极端心情的变化,一喜一忧,看似矛盾,实乎合理。也许他是在想在变革时候的得意,又或是在感慨自己目前尴尬的处境,也有可能联想到了什么。
他即使被贬至永州,它既是有过短暂的心灰意冷。但柳宗元并没有像常人一样怨天尤人,没有像愚者那样的盲目乐观,更没有像懦夫一样堕落沉沦。他就像是一位被关押在无声囚室里的一位伟人,与四周隔绝。却还是心怀大志,关心苍生。他虽然是被生活所刁难,即使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他却能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它在堕落和坚持的入口来回徘徊,最终他选择了坚持的这一条道路。它就像小石潭那样,虽然身处最为偏僻的地方,被人们遗忘。但它还是保持着自己最完美的面貌,坚持向外散发自己独特和美丽的芬芳。所以他才能被历史所记录,所接受。
他随时所处困境,但他还是向往着光明,虽然他面对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但他还是能够像小石潭那样独自绽放。
在永州的一个地方,埋没着一个小潭,在小潭的一个地方,埋没着一个他。
政治上的失利,柳宗元被贬谪至湖南永州,他心中苦闷,而探山访水,以游排愁,以笔解愁。他无意踏入竹林,竹叶婆娑,竹林缝隙间隐隐传来潭水泠泠声,他微微兴奋,莞尔一笑,砍下竹子开道通向一处幽静的小潭,他缓步移至潭边,见潭水清澈见底,奇石各异,四周绿树青葱,藤蔓随风蹁跹,游鱼戏水,似与游者相乐。然而却寂静无声,凄神寒骨。他静静坐在潭上,目光深邃,望着眼前寂静,衣襟被冷风吹起,心生阵阵寒意。潭似一面镜,倒映着凄凉的他。
他何曾不若这小潭,年少成才,年仅二十添一便进士及第,亲朋好友以他为乐,他名声大振,从此步步高升,而站得越高,看的越多,政治的腐败慢慢被揭开,最终暴露在柳宗元眼里,他想改革,他要改革,他不堪这腐朽的官场,投奔了王叔文,他们最终得了顺宗的赏识,他与王叔文一起改革,此时,他看似前途无量,已立足在官场顶端,却被现实狠狠打下高台,新帝即位,他被一贬再贬,离北方愈发远,他不甘,他苦闷,他的名字还未刻入历史丰碑,他一身才华未来得及使用,他所在的朝代还未让他尽心效力,便一落千丈,同小潭般被竹林掩住,只有泠泠水声在挣扎着,望吸引旁人注意。旁人来过也罢,或许赞赏它,或许对它一笑了之,终是黯然离它而去,无人为他再开辟一条大道。
“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被贬,但他随遇而安,辛弃疾被贬,他选择舍剑从文,而柳宗元被贬,是集苦闷于一身,无论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沉重的心情跃然纸上,他没有苏轼被贬后依然悠闲自得,他没有辛弃疾被官场抛弃后依然斗志昂扬,他唯有一腔委屈沉闷,对于官场,他无奈,不甘,却只能硬生生咽下肚中。小石潭,大概是他的照应,他望景生情,借景抒情,从一开始以见到石潭而惊喜,再联想自己而黯然神伤。
他望着这石潭,寒风刮过,潭水激石,奏一曲婉婉悲歌,他闭目,四周寂静愈发使气氛悲凉,他齐眉微皱,缓缓起身,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转身离去,留下《小石潭记》一篇。
《小石潭记》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永贞革新,却因为触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报国,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在此,他写下了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
命运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纸召书将他从永州召回了长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飞梦绕的长安,又被另一诏书贬到了更偏、更远、更荒凉的柳州。极度的欣喜和极度的失落在一瞬间转换时,很容易让人的心态彻底崩溃。这难以想象的落差将柳宗元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无依与寂寞将他占满,他不断地,拼命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上写的是水的清澈,细品却又体会到他本人内心的无所依。他何尝不是那鱼儿!无依无靠,在永州,他格外地无助,内心无尽的凄凉。他思考着自己的价值,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小石潭记》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他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的描写,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巨大的打击接连地冲向他,他却捂着伤口,缓缓前行,从未倒下。即使心已经被深深地伤害,却仍然选择兼济苍生……
始惊,次醉,渐迷,终醒,是柳宗元与小石潭的邂逅,亦是我们人生往复的一个个循环啊。
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一日,他与朋友游玩时,忽逢小石潭。他听到如佩环碰撞的流水声;抚摸到了格外清冽的潭水;看到了形状各异的石头,青青葱葱的树木,翠绿缠绕的藤蔓。他,被惊艳了。或许是出于对自然景色天生的向往,亦是郁郁不得志得不到发泄,他选择在小石潭驻足片刻,始惊于这清幽美景。
他细细观察着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的鱼儿,如北斗星般蜿蜒的溪水,与参差不齐的溪岸,他沉醉了,醉倒在这分外静谧的小石潭。他终于,让他的那份凄清之情,得到了短暂的缓解。
渐渐地,他感到寒气透骨,被一股忧伤的气息所笼罩。他又想到了那纷扰烦恼的官场,感受到了失意后孤寂悲凉之情。或许小石潭可以给他片刻的缓解,但,这也只是短暂的。内心的忧烦是挥之不去的。欢乐落幕后,尽是悲凉,紧紧裹住了柳宗元的心。他迷失了,在彷徨中,显得手足无措。他想逃离不宜久留小石潭,想尽早摆脱,内心的苦闷……
可,他是柳宗元啊,是那个写出“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的柳宗元啊,又怎会被这贬谪所打垮。或许,在他离开时,望着阳光,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吧。他终是醒了。虽说往后的日子仍是一贬再贬,但他回归内心,坚定地为人民实实在在做点好事。他将斗争,转移到文化创作领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小石潭之境,着实令他幡然醒悟。
人生也是这样,始惊,渐醉,次迷,终醒,周而复始,往复不停。有时候,生活会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但,请再坚持一下,终会有那么一个时刻,雾散云出,我们从这个轮回中醒来。时间的巨轮永不会停止,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柳宗元屡受贬谪,却仍笔耕不辍,顽强斗争。我们也需坚持下去,才能等到自己的终醒,开始新的“始惊,渐醉,次迷,终醒”啊。
清晨,一缕缕阳光从树荫之间撒下来,如绸缎般涓涓细流的小溪,远山与绿树意浓如画,碧潭与天空相互辉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却令人感到一丝悲伤,一丝寂寞。虽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胜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伤的情绪,柳宗元不愿意再想更多,四面而来的烦恼,欲让石潭里的沉郁带他离开世俗,去寻找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乐。
柳宗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与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对小石潭记的欣赏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达的,却已在不言中,通过文字,显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所了解与背诵的许多著名诗词散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如即将学到的《醉翁亭记》也是一篇。还有李白、刘禹锡、苏轼等,无一不是将自己郁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赋于山水外物,待后人细细品读与感受。我十分为那些遭贬的文学家们感到惋惜,觉得国家又失去了像这样一批才高志远的仁人志士。
但个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们文学方面的才华。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出了《永州八记》,被后世奉为写山水抒情之经典。也许文章的最大意义便在于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情感。
每个人都拥有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生命中尽力展现自己,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才能延续。柳宗元用另一种方式被世人知晓且理解,用自己的诗词传递情感与思想,这也就是生命的延续了吧。
我觉得,柳宗元这样忧愁与消极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在后世,在将来,会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被人们所接受,而自己的诗也会被流传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赏,应该会感到十分高兴与富足。也会走出自己的忧愁与烦恼,看见小石潭时一定会十分喜悦。而不是借着美景感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充满忧愁。
也许是受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时正处于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还好朝的教训,开始欺压百姓,奢侈无度。他正巧生于唐朝首都——长安,家族历代为官,家境颇为荫厚,然而他并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环里。他从小目睹朝廷腐败,更是天生好学,在同龄人还在仕途上披荆斩棘、蹒跚前进时,他却早已平步轻云,一步登天,还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这个瞭望众生的人生高峰上,他却没有止步,安乐享受现在生活。不久他就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没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许他是为国贡献一己之力,也许他是为私谋利,企图留名青史。但最终,他在人生高峰时一脚踏空,跌入万丈深渊,但在这万丈深渊里,造就了他古诗的绝顶成就。
正值壮年的他,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孤寂,没有钟子期与伯牙那样能形影不离的知己,他一切的苦,无从诉说,便只能对高山发泄,对流水痛诉。
一日,他同几位好友来到了一处无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极致,就变得高冷,甚至有些凄寒。他将这美景化为了自己,融入了诗词中。他让“潭中鱼空游无所依”,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重笔写入石潭之美,就是为了在最后一刻,爆发出自己的.苦闷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这是一次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这就是写下“千万孤独”藏头诗《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许许多多不被认可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许有着绝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怀,却被冠以“疯子”的称号,只能孤芳自赏。但有一些人却不与命运低头,他们尽管顶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却负重前行。如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中国神话人物马云“爸爸”。
我认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时,勇往直前,冲破浓雾,才有可能看得见希望。所以,只有将这种绝境求生的欲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独,少一些愤闷,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凄神寒骨”的柳宗元。
幽幽篁竹,泠泠水声,青葱的树与翠绿的藤蔓随风飘拂,清澈凉爽的小潭略起涟漪,潭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动……这是柳宗元描绘的美丽小石潭,而此刻的作者仿佛何等惬意,然而读到最后,却品出了几许悲凉伤痛,原来,这是一片带伤的美丽。
柳宗元本是世家子弟,少年干将。二十一岁那年第一次参加考试便考中进士,而韩愈却考了四次才中进士,其才可见非凡。初入政途的柳宗元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地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现实却是政变失败被贬永州——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虽为司马,实际却是被监视的“罪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寄宿寺庙。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柳宗元如坠冰窟,胸中愁苦难平,唯有投身山水之美寻求安慰。
于是那天他“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便欣然“伐竹取道”,遇见美丽的小石潭。那清冽的潭水,那奇特的潭石,那潭中的鱼儿,给他带去了片刻的欣喜。然而好景不长,当他向西南而望时,视觉中曲折幽邃、或明或暗的水流和如犬牙般交差相错的河岸,正如明争暗斗、残酷腐败的官场政治,这一转念立刻把他拉回现实,久谪远荒的凄凉悲苦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便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离开。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忧伤,怎会读懂这位欣然而来的客人为什么又携着悲苦匆匆而去。
初识柳宗元《江雪》,只觉幽静寒冷,意境广阔。虽为诗,却读出一幅黑白山水画。那苍茫的山、那广阔的湖是否知晓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孤傲?原来,这也是一片带伤的美丽。
诚然,柳宗元既没有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超脱,也没有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柳宗元下定“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的决心,投一身才华与满腔悲愤转战文学领域,发奋撰文著书。《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大多在永州完成。
纵观柳宗元作品,凄苦之情挥之不去。然而带泪的笑脸总是最动人的、带伤的美丽总是最难忘的。笼罩愁苦的美景,从柳宗元的内心付诸笔端、又渗透我们的内心,于是在文学史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行走在小石潭边,欣赏着其间的一草一木;流连在大自然间,感叹着永州的美好。他时而与朋友谈笑,时而浏览风景。柳宗元以此来排解被贬的苦闷,然而对于我们,苦闷来源于如今的疫情。
排解自己心里的苦闷,可以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欣赏风景,并且四处游玩。那么为何区区赏景便能排解苦闷呢?人是一种动物,本能的需要看外景,闻外声,才能心乐之。不然的话,为何每到节假日,各地公园都人满为患?就说前几天的新闻吧。深圳疫情在大体得到控制后,凤凰山公园决定开始营业。在公园开放的第一天,我们便可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三两成排的走着。口罩遮挡了笑容,但无法挡住人们心中的欢笑。他们就如同被被贬的柳宗元心中充斥着说不出的苦闷,或许只有凤凰山上有着与小石潭相似的美景吧,不然怎么会有上扬的眉角以及眼睛洋溢的欢乐。所以说,赏景游玩是排解苦闷的一种普遍方式。
第二,有同游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不禁就有人会质疑了:难道我就不找朋友就排解不了苦闷情绪了吗?那还真不行。如果柳宗元独去石潭,自然也能一时心乐,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情必将更加浓烈。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在沟通时能向友人倾诉,让自己更好受些。尽管社会上有些人沉言寡语,但他们总还是有与他人的交流,也处于群体之中。同样是在近几天,深圳的餐饮行业刚重新拉起了堂食的招牌,不堪苦闷的人们便三三两两结伴去品尝昔日的佳肴。我清楚的记得其中一人的话语:太久没和朋友一起吃火锅了,在家实在憋得慌。这明确表明了朋友的必要性,所以时常与朋友聚一聚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啊。
柳宗元在小石潭留下的除了那首著名的词外,就只有这两种解闷方式。作为后人,我们不仅能在柳宗元所栽的树下乘凉,也可以学习他这两种排解苦闷的方式。当我们排解苦闷时,要时时监督自己的方式,不可将自己的苦闷强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