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席慕蓉 教案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 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 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1、走进席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席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席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席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席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席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席慕蓉,学习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本文是作者席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