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文化特色浅析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 “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艳情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一剪梅》结构特色
1 内敛式的结构特色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2 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快感,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 “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董玉芳:《清新蕴藉 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0期。
[2] 张丽英:《空灵的意境 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6期。
[3] 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2期。
[4] 姜丽芳:《论李清照的词的抒情方式》,《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谢小燕,女,1968—,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