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圣人之意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说不清的。写历史的人除了文献不全,整理难明外,还受了很多客观环境的影响。像司马迁写《史记》,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研究起来很困难。
有时候研究历史也非常可笑,这个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道理。那么照孔子提出来的观念来说,“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也就是说我们读的这本书——《易经》,不是永远没有方法了解了吗?准此,那么一切古圣人、佛、上帝、耶和华等,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人岂不是也永远不能了解了吗?
孔子的答案是“能”,有办法了解。他特别推崇《易经》,他说这个语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达圣人的意思,但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就是图案。有时候言语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还必须要靠图案来了解,借图画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用图案来替代文字语言的道理。
现在我倒很欣赏美国人、日本人研究《易经》,都变成图案、漫画来研究,更接近事实。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日文精华》,上边就有那么一幅漫画:太陽照得大地很光明,火在天上燃烧,旁边注了个卦名,就是天火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光明。这就是“设卦以尽情伪”。
但是要想把这个发生的思想情绪、内外、真假统统讲清楚的话,光靠卦与图还是不行,必须还有文字。图案与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达圣人的意思。所以说“系辞焉,以尽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这个文字就叫系辞。
我们古代所谓的古文辞,是用的这个辞。现在很多人评论一篇文章时,说它的文“词”如何如何,这个“词”是诗词歌赋的词,是专称、特称。
词又有各种不同的调子。诗有一定的规矩,五个字一句就是五言诗,七个字一句就是七言诗。把诗的长短句联起来变成词,也叫“诗余”。
诗余也是一个专用的.名称,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裁。一般文章里边的文句就叫“文辞”,但是现在如果我们写成这个“辞”,年轻人看了往往会给你改成诗词的“词”。有时候看了真教人感慨万千,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实在教人无可奈何!如果你要把它改过来,他反而说我们错了。究竟是他错还是我错?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辞就是文句。卦下面挂上文句“以尽其言”,是要完全表达卦的意思。所以文字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思想、意思,变成无声的语言,再由语言变成文字。
仅仅文字也还不够,还要图案,跟我们现在讲话的图案一样。身体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等就是讲话的图案,所以哑吧讲话,用的就是国际通用语言的手势。手势也是画,也是图案。那么这样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能“变而通之以尽其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文字、言语加上卦、图案,还不够,大家还要研究卦的意思,还要懂得变通。不是呆板地执著这个卦辞,文王怎么说的,孔子怎么说的,就此完了,那是不一定的。等於算命卜卦,某一个解释对某人有利,换一个人就不利,这个中间就要知道变通了,要能“变而通之”,才能“以尽其利”。
可是“鼓之舞之以尽神”,那就难了。鼓舞当然不是打鼓跳舞,那是个形容词,很难解释。鼓是充满、升华,最高的智慧。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充满了智慧,达到最高点、升华啦!这样才懂得“神”。
神,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神不是菩萨、也不是上帝,宇宙间有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思议的东西,中国的文字就叫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