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精品教学方案

刘莉莉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出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学会品诗,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萌生情感。

  教师讲述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后,鼓励孩子谈谈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然后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初读感知全诗。

  1、孩子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鼓励学生)

  2、学生练读这首诗,教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准节奏。

  3、引导学生背诵本诗,进行“意默”。

  4、孩子们,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三、品读全诗,走进人物内心。

  1、孩子们闭上眼,轻声地边背诵这首诗边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些什么?(感悟母亲的形象)

  2、孩子们,我们历来有“自古多情伤离别”,“挥泪作别”的情景,那肆意的泪已经成了我们情感的见证。然而今天的分别既没有眼泪,也没有言语,那么有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品味“线”“衣”“密密缝”,感悟母亲把爱都深深地融在了细微的动作中。)

  3、孟郊被母亲这些无言的,细微的动作所感动。孩子们,想想你的生活,你被你母亲的哪些无言的、细微的地方所感动?(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

  4、尽管今天的分别没有眼泪,没有言语,但我们透过母亲的动作,你能感受到母亲心里的痛吗?感受到母亲心里的伤吗?——说说此时此刻,母亲心里在痛些什么?想些什么?(品味“意恐”,体验内心)——指导感情朗读前四句。

  5、人们常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背井离乡的游子最怕的就是月圆时分。孩子们,又到了一年的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的你,面对着天空的这轮皓月,藏在你心里深处的话语是什么啊?(音乐:《想家的时候》)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言”是什么意思?“言什么?”“谁能报答得了?”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是什么情感啊?——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走出文本,升华情感。

  1、出示材料——《儿行千里》,让学生轻声读,齐读,感悟母亲的“爱”。

  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替儿再擦擦鞋,为儿再缝缝扣,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

  一会儿忙忙前,一会儿忙忙后,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信塞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2、孩子们,在文章里,母亲的爱已经化成了哪些动作、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