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年逾古稀的中文卫士

马振华

余光中:年逾古稀的中文卫士

  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在英文逐渐将中文软化的今天,中文系就是国防军,每一个中文系学生都要守护中文清纯的生态。”

  5月22日,刚刚荣获200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称号的余光中先生在复旦大学作了题为《中文与英文》的讲座。500人的报告厅容纳了千名前来聆听的学子,连地板上都坐满了,几乎寸步难移。

  76岁的余光中,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说起幼年时曾在上海读过一学期的书,“那所小学名叫醒华小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的ABC是在那里学的。当年我住在法租界霞飞路一带,上海一直都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港口。每次想到上海,我就想到ABC,然而成年后,只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神游上海滩了。”

  在写作逐渐沦为商业活动的今天,坚守着纯文学阵地已逾半是个世纪的余光中,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身为优秀的翻译家,余光中多次受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国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但他对中文的偏爱仍溢于言表,“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她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相形之下,英文就有一些看不开了,名词到哪里都要加‘一个、一只,这个、那只’的冠词。而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

  余光中说,中国人的耳朵经过千年平仄声调的宠惯,是全世界最敏感的,什么是好的诗文,读出来听一听就知道了,用“仄”调来表示比较重的语气,用“平”调表示温柔的语气。说到这里,余光中即席朗诵了英国诗人Thomas N.的《SPRING》,和他自己的诗作《民歌》,气韵充沛,吐字清晰,丝毫不像年逾古稀之人。

  对现在中文的发展,余光中表示了忧虑重重,他认为中文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受了别种语言的干扰,开始变得不纯粹;在题材上,也越来越“美国化”。“现在国际交流频繁,任何一个伟大的语系想保持Purity(纯粹,清纯)都是不可能的。汉语在历史上因为朝代变更受过蒙古话和满族话的影响,现在被英文影响极大,很多文法采用英文的思路,显得不伦不类。”余光中还举了很多例子,包括台湾媒体报道他“被学生们建议到杜鹃花盛开的台大校园”,他说:“被动明显是个英文文法,中国人不会这么说话。‘红楼梦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为什么要加‘之一’呢,这是英文的逻辑,却不是中文的用法。除非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对心爱的女孩说,你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孩,然后旁边又来了一个更美丽,你不得不加‘之一’。”

  “语言是比帝国更长久的东西。”余光中说,“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现在日已落;可他们的语言却在全世界范围通用。说汉语的人有13亿,并且现在据说有7000多万的老外也在学中文。和中文比起来,英文算是后起之秀,1066年的英文还有着青春痘,可是同一时代,中国的北宋,已经出现了像苏轼这样的大家。”如今,拉丁文已经不会在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优美的古英文也只存在于一些诗歌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了。

  对于文言会不会从中文中消失的担心,余光中认为是多余的:“中文文言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古语都有生命力。中文文言以成语的形式流传至今,显示了生命力。我曾经对我的中文系研究生们说, 在英文逐渐将中文软化的今天,你们每个人都是国防军,来守护中文清纯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