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书写
余光中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善于应用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一、引言
余光中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也突出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作者借着美妙的语言和细腻的感情,并且运用了精纯的技巧,最终打造出了一些列的旷世之作。余光中借着手中的比,表达出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这浓浓的乡愁也是他成功的基础。余光中的诗歌风格也浓缩了半个世纪台湾的诗坛风格,他的一些经典作品也被选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当中。乡愁诗歌成为中国人通向世界的心灵邮票,余光中对土地的记忆和地图的书写也秉承了中国传统依恋故土诗歌的艺术表现。
每一位优秀的`诗人都会通过手中的笔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物,余光中同样在诗歌中以土地的记忆为内核,用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了自己对祖国故土的怀念,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这也是诗人追求历史和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
二、余光中诗歌中内化的土地意识
土地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群体的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地方。由于人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以后,对其周围环境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激发出土地意识,使得土地和人都产生现代性意义。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理论,我们知道“现代性”由“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反思性”三个因素组成,时间和空间的纽带就是地点。这里“地点”的含义内容比较丰富,既可以表达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也有虚指土地意识的含义,但是“place”的含义多一点。
人们对故土的眷恋是一个人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价值。在余光中的《白玉苦瓜自序》这一作品中,就表达出了他在异土生活的失落心理,体现出了时空差异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地域差异对于诗人来说更是诉不尽的乡愁,故土是治疗诗人心灵创伤的良药。比如现代城市的人,虽然住在高楼大厦上,但是依然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这都是人们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与表征。
人们对于土地的这种记忆就是人本意义的体现,这种意义不是体现在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族群这一群体当中。余光中也曾经说过,他也是突然意识到了他的中国情结。意识是早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只是由于某件事或某个场景突然触发了人的这种意识。诗人在异地生活,他的思乡之情就会触发他对土地的记忆。这就是时间与空间、人的形体与心理双方面的体现。当故土的环境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意识就成为个人意识和民族一时的纽带,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起点。余光中就把自己身体里的血管比喻成黄河的支流,这就充分展现了他的对故土的眷恋。
三、意向书写与“土地符码”
余光中在它的作品中,选择了用中国的土地影像为书写的凭借,这是独出心裁的写作手法。历史把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分隔开太久的时间,大陆故乡在台湾游子心中很长时间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余光中通过中国的地图抒发出自己怀念故土之情,他怀念着大陆,怀念着过去的中国。
这样中国地图在余光中的心中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成为作者心灵在土地上遨游、俯瞰祖国大地的象征。所以焦桐评论余光中的作品说,地图在余光中这里就是一种图腾,这种图腾表达出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含义,表现出了余光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他对过去的时光的怀念之情。
我从余光中的作品中感觉到,他做出这一作品之时是保持着一种平和、娴静的心态,所以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一种淡然、自由,作品中对地域的各种风情的描述,对故土的描述,更加突出了他生于斯、长与斯的赤子情怀。在很多时候,作者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流浪者,这样就更能强烈地表达出他对故土的怀念。
同样我国的田园诗人也经常在作品中体现了故土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虽然说诗人对杏花春雨的故土印象比较单薄,但是他们是想在这里面追求一份熟悉的感觉,它能容纳诗人以熟悉的感觉,这种平淡与安宁往往带给作者以思想的惆怅情绪。自古诗人对故土都有着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时刻做好离开故乡的准备。这种地域和空间上的折磨都给诗人了巨大的折磨,他们只能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悲伤。
四、结束语
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大概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内心生来具有的地理感。二是诗人游历与异域空间上的地理感,三是拨开历史的沉淀,通过诗歌追求追寻失落的故土。总之,余光中在诗歌中以地名书写代表着他对土地的记忆,也是抵抗外域文化和构建自己文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