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启迪:宁做不成功君子 不做很成功小人
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散文家。下文是余秋雨的《金城讲堂》访谈记录。
余秋雨的文化启迪:宁做不成功君子 不做很成功小人
9月1日上午,黄河之滨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余秋雨先生为兰州市民作《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主题报告,与兰州的文学爱好者零距离交流,当日参与活动、热爱文学的市民近距离体会到大师的风采。此次活动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金城讲堂》系列讲座之一。
余秋雨先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为新时期散文的文化回归开了先河,做出了突出贡献。
余秋雨先生今天通过他独到的文学思想,抛开散文,通过丝绸之路这条主线,用编年体的形式为兰州观众“把脉”中国文脉。余秋雨首先提到了文化这个问题,说到什么是文化,也许很多人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在自己看一个是太大,无边无际,要不就太小,其实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养成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从而变成习惯最终改造提升优化成为文化。
说到文明,我们中华文明并不是第一名,伊拉克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都在中华文明之前,但其他文明都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唯有我们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中华文明为何长寿,是因为中华文化有生命力的优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诞生了,包括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中华文明在这次盛宴中并没有缺席。而希腊人思考的是人与物,印度人思考的是人和神,此时余秋雨先生谈到了兰州音乐厅外的黄河,黄河在兰州的时候那么婉约,其实黄河充满了智慧,诸子百家都在黄河边做思考,诸子百家思考的是人和人。
对于文化的传承,余秋雨对观众讲,像是有分工一样。聪明人的思考不能成为文明,随风一吹就会被吹散,聪明人的智慧需要行政力量的加持,国家的保存,这样才能绵延流传。统治者用长城守住农耕文明,但同时,丝绸之路又通往西域,一个做万里长城的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在世界上是一个最佳示范。不是无边界的通与无边界的守,中国在这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
说到中国文脉,唐诗、宋词、元曲不得不提。余秋雨先生通过丝绸之路的兴衰,讲述中国文脉的传承。在余秋雨看来,丝绸之路的风范,集中在中国,归根到底是因为丝绸之路是当时全世界的文明的集中,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唐朝那个了不起的.时代,那段历史的奇迹,是我们丝绸之路的功劳。同样,丝绸之路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营养,骄傲在唐朝得到空前的满足。李白,王维,验证中华文化的素养,唐诗是中国文化最高标准,也是最普及的标准,中国文脉在唐朝得到了大弘扬和大发展。最后,余秋雨先生将他在中央电视台做的讲评带给兰州观众,我们没有万劫不复,在文化的启迪下,我们度过了极其可能灭亡了关口。梳理一下文化主脉,中国文化事,做减法不要做加法,做减法才能显示出筋骨和力量,做君子不做小人,要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人。宁做不成功的君子,也不要做成功的小人。
“宁可做一个不太成功的君子,也不做一个很成功的小人”,近日刚满70岁的余秋雨1日在兰州如是劝诫年轻人。他说,中国文化要做减法,不要做加法,只有减法才能显示其筋骨和力量,也是成为君子的途径。
余秋雨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与先生的初次“相识”或许还是中学课本里的那篇著名的《道士塔》。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这些是巧合吗?余秋雨谈及那段中华民族屈辱历史时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中华文化通过神秘力量的方式发芽,“就像一个被打倒爬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人,突然听到童年时代的歌声,然后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这就是文化的启迪”。
“我们没有万劫不复,在文化的启迪下,我们度过了接近可能灭亡的关口。”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用长城守住农耕文明,但同时又主动开辟丝路通往西域,这在世界上是一个最佳示范,“无边界的通与无边界的守”,中国在这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
余秋雨说,作为中国文化主脉中非常重要的一脉,丝绸之路是由一个绿洲接着一个绿洲,世界文明由此进行组合在一起。“在地球上,我找不到还有另外一条路,像丝绸之路这样把人类文明承接得如此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