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余秋雨的文章
导语: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而余秋雨继续着他中国文人的研究。那么,在你的眼中余秋雨的作品跟他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来来一些关于写他的文章吧!
何为“走进余秋雨”?就是要走到余秋雨的心里,去探究他。但实质上,我无法去走进他,也没有什么走进他的资格与理由,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是怎样看他的。
我对他的文笔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作为他的读者之一,去欣赏他的文字、感悟他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并且浅薄地感受一下他的人。
网络上评论余秋雨的话有很多,好的坏的都有不少。好的,能把他赞得“天花乱坠”,余秋雨成了一位让人不可思议的文学界奇才;坏的,那骂的是“狗血喷头”,句句都带着针带着刺。而我对余秋雨,是好坏参半吧。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起先是带着新奇去翻开第一篇——《道士塔》,但随着我把这本书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下来,心情是沉重再沉重。在余秋雨的自序中,他说过,本希望写出的文章是欢快活泼充满青春的,但是这样的文字明显是沉重有的还让人悲哀的。他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都大量地运用了反问,烘托出那一种气氛并加深了读者的思考,这些问号,使《文化苦旅》更增添了一种它特有的情感。也许是余秋雨从小对文学的兴趣和各地历史的熏陶促使了他的文字的成熟和老练。没有鲁迅的那么简洁果断,因为这是一本有很多很多悲痛抒情的散文集;没有冰心的那种柔美情深,因为这是一本与残酷历史结合的散文集……因此,余秋雨的文章就此有了他的天地——一本书,如果没有它有特点的文字,怎会是一本好书?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字,造就了现在的余秋雨以及他的作品。
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对余秋雨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在怀疑他是不是有一点显摆,在他的BLOG里,几乎是定时地推出其他人对他的赞美,有陈文茜的,有胡忠信的,而且,他还在BLOG里发表了一篇《“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的文章,里面居然全是主持人对余秋雨的介绍和赞美,内容不乏“余秋雨先生是一个集’深入研究、亲自考察、广泛传播’于一身的完整型文化学者。”这样的话。他是真的想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就还是什么,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公众发表:这对于社会来讲,影响到大家的可能不大,但是我认为这是余秋雨的一个超级自恋、显摆的形象,对于他自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有人这样评价余秋雨:“我们虚弱的肠胃只知道:臭鸡蛋就是臭鸡蛋,加了再多的十三香,还是臭鸡蛋!”
我对余秋雨无法说明是讨厌还是喜欢,我喜欢他的文字,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那种自恋,这对于一位著名的大家来讲,不是一件好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总是忘不了第一诗人屈原在浑浊天地之初呐喊而出的《天问》。
文化,那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不竭的智慧在广袤的中中华大地上吸日月之华,集博大精深,而后凝固成的精华。当它凝固并准备滴落的一瞬间,它希望砸中的是一个有担当,有思想的人,而这个人恰恰是他———
他是谁?他是长江边的艄公,他是溯流而上人类文化的旅者。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人类文明曾经辉煌的故地。道士塔,莫高窟,沙漠。所到之处,他奋笔疾书,无不欣喜的写道:“这里正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处。”;他满怀向往,带着考究,以学者的姿态走遍欧洲大大小小的湿漉漉的街道,无限感慨的说:“这里有多少处曾是茫茫荒原!”尤其到达罗马,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之都,他这样写道:“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项建筑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对视。”是的,欧洲十国,文化千载,都在和他对视,都在引发他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深思。他是谁?为何千里而来,无限感慨而去?
他是谁?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千年传统文化的病瘤,他梳理中国文脉,为着文化的宏大构架不会崩塌。“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藏着最深刻的逻辑。”他在《围啄的鸡群》中以“伽利略”遭文化小人围攻的现象,直刺心冷麻木的中国看客,径挖民族的劣根。“一个赤字方能继续探索艺术的意义。”带着沉重的命题,他走过众多的国家。路上风景一直在变,不变的诗他永无止境的,对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反思。故他自名为“文化苦旅”。他是谁?为何悄然而来。留下厚厚文字而去?
他是谁?静坐寒窗苦写,动辄行者无疆。
“君子不器”“君子中庸”他写了如此多的君子之道,警示那么多人放下心头包袱,做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他是谁?一头挑着中国千年文化,一头挑着世界万年的文明的虔诚的行者。
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手里跳动。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国人眼里的,满满的都是他探求文化的脚印!
心有所系,他心里揣着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康健与延续!
余秋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当代文化的引领者!他用那份心有所系成就了自己的文风,让我们走近他,走进他的作品,接受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