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有感

阿林

  鱼我所欲也有感篇一:

  据《梦子。告子上》记载《鱼我所欲也》流传出一句经典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离我们时代非常悠远,但他的思想却连续影响了好多代人,孟子的仁道分为四个主要思想:一是指侧隐之心;二指羞恶之心;三指恭敬之心;四指是非之心。无论是哪方面,学透足以修身行天下。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名相将士有着舍生取义的精神,他们为自己所想拥有的,所想保护的,不惜一切的付出所有乃至生命。

  古有文天祥的壮志豪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牺牲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昌龄的坚忍不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贺的慷慨激昂,“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今社会亦有舍生取义的时代先驱者。文花枝的舍己为人唯有刘桢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以形容;任长霞的忌恶如仇唯有韩愈的:“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可以概括;丛飞的关爱奉献唯有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比拟;钟南山的大仁大义唯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可以神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世纪,那股精神的源泉依然在世间奔流不息,孟子的“仁道主义”堪称奇迹。在远古,他的讲说平息了多场恶战;在当今,他的思想铸就了几代圣人。

  鱼我所欲也有感篇二:

  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为义而死,还是为利而生,更是一个问题。正如文中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让联想到一个个为义而死的英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到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有宁死不食“美援面”的朱自清等等,可以看到从古到今,这样的英雄不胜枚举,或许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或许这些人才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力量。

  爱惜生命,畏惧死亡到了极端,那么,在生命遇到考验的时候,人就会失去做人准则,做出不齿之事!

  鱼我所欲也有感篇三: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谁不想?革命先烈李大钊曾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这里的“发展生命”应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为了“义”,可以舍弃“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革命前辈多如此,当代英烈也是层出不穷,商丘的张环礼、李学生就是新时代“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而,“取”“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生”和“义”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边是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一边是住茅屋吃糠菜,到底是取前者还是取后者?革命烈士方志敏是这样回答的:“为了国家的革命事业,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睡柔软的钢丝床,却宁愿住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这是正确对待生活、享受的一个典型。现在不是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实践着吗?看看“二零零六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吧!他们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符,决不是偶然的。

  成为千古美谈的诸葛亮娶妻和令人心酸的普希金择美悲剧,也都向我们说明了怎样正确处理“取”、“舍”关系。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在他运筹帷幄时起了很大作用。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异常空虚甚至肮脏的女人,以致使普希金这个伟大的诗人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死。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与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之间也表现在金钱上。《齐人攫金》讲齐国的一个“好金者”有一天到市场去,发现一个人在卖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金子就跑。自然,他很快被抓住了。人们问他怎么敢在青天白日、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抢金子呢?这位“好金者”回答说:我抢金子的时候,眼睛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在这个故事中就有着深刻的取、舍关系。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少数人像“齐人攫金”那样,贪腐贿赂、投机诈骗、私运贩毒,而不顾党纪国法及人民的利益吗?相比之下,在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中更多的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愧是“在金钱面前孰取孰舍”这道题的最佳答卷者。

  为什么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取”、“舍”呢?我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不同。如果我们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就一定能够解答这道人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