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为中国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诗意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有感情朗诵诗歌,掌握象征,反复,排比等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说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所以我把重难点定为:
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的象征意义
难点:揣摩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面对的对象正是16、7岁花季年龄的高一学生,他们此时正是充满想象与诗意的年龄。
三、教法学法分析
说教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雨巷》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而体会诗歌内涵。
3、探究式学习法。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导入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幽深寂寞的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丝太息般的惆怅,似有若无的飘进那杏花春雨,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当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新知探究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情感据刚才分析的情感勾勒出你相像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合情?朦胧,悠长,寂寥的雨巷是怎样的?结着仇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位。归纳学生发言,总结形象,引入意向概念,加之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意象是解读诗人情感的客观物像。 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茫,迷离她蕴含诗人彷徨,忧愁,失望等情绪、、 二读诗歌,寻找意象
学生细细品读,找出典型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并在老师引导下初步感知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读诗歌,品味情感,揣摩诗人内心世界
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如此仇怨诸多的意象,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是谁?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 学生讨论后,老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这样,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前后不同的感受,体验多重审美。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四读诗歌,品味语言
我不准备一开始按部就班的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而去牵引学生走进自己的框架中,失去想象力。
配乐朗诵,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很完美,学生进入诗境
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明确:重叠和反复手法(回环往复,强化节奏,增强诗歌抒情色彩)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