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解读

张东东

戴望舒《雨巷》解读

  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今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小诗。

  初读《雨巷》,我似乎感觉你有一悠长的寂寥心曲要向人倾诉;或者说,我感觉到关于渴望的梦幻如丁香般从我眼前飘过。

  亲爱的,你把你的诗命名为“雨巷”而不命名为丁香,这是引起我注意的。雨巷,乃下着雨的巷子。巷子已经够寂静清幽的了,如果是下雨的巷子呢,除了雨声可能还是雨声。当然,既然名为“雨巷”,我想你必描写这个下着雨的巷子,或者说,你一定要写在巷子里发生的事情或遭遇。

  请原谅我,亲爱的诗人。我是一个阅读的侦探者,我最关注的是,你在诗中最想说的是什么。我以鉴赏的眼光看出,你最想说的就是你在首尾重复的两段,这两段一字不改地重复,是为最经典的最形式化的渲染了。渲染必造成强调,必营造出诗的抒情氛围,诗歌的最大主题必将在这里显现。你重复地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从内容上说,这是孤独寂寥的诗人渴望着相遇。为什么渴望相遇,相遇意味着可以向人倾诉、交流,可以相互安慰。可是这只是渴望,渴望说明你没有相遇,孤独的你还是孤独。这么说来,你在诗里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刻骨铬心的孤独感么?或许是。

  亲爱的诗人,请原谅我,我还看出了你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个丁香姑娘,也就是说诗的中间二至五节全都是写这位姑娘。这位丁香姑娘芬芳、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可以说,这也是一位孤独彷徨的姑娘。你是孤独的,丁香姑娘也是孤独的,孤独加孤独还是孤独;或者说丁香姑娘的孤独完全就是你的孤独。这是无人倾诉而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倾诉的深刻的孤独。(于是,这里没有艳遇,也没有爱情)因此,我可以不算武断地说,你在诗里最想营造的氛围,就是孤独、寂寥,孤独寂寥就是诗的主题。

  亲爱的诗人,我以为你整首诗全笼罩着一种多愁的烟雾,没有一处例外,没有一处不与惆怅、孤独不和谐。也就是说,诗里除了愁绪还是愁绪。现在,亲爱的诗人,我要透过你的善来看你的美。你虽孤独、寂寥、愁怨,但你本守着自己的特色(颜色)和操守(芬芳),除非悲哀加剧到连同你的叹息、惆怅——生命一道剥夺,你的这种本有的修养是不会变的。亲爱的,在孤独、寂寥中,那么极度的孤独、寂寥中,仍不失自己的本色,这就是善。通过这善,我看到了你心灵之美。没有那广阔的、美的心灵时空,你不会有这种坚持良好本色的善。

  另外,孤独寂寥的你,迷茫、彷徨、忧伤、惆怅,看似并不想封闭内心,而是希望相逢,希望倾诉,希望与人相处,这看似是善的。但是,亲爱的,我说你这种希望冲破封闭的想法,只是一种假相或者是一种假善。你其实并不是渴望与人相处,而仅仅是与自己相处。因为,你想要相遇的对象不是他者,而是一个完完全全你自己,或者说就是镜中的你,你喜欢相遇的就是你的镜像。这么说来,你其实还是内心封闭的。尤其是,当你坚持着你的冷漠表情时,这无意中正明明显显地表露了你的不善的`尾巴。要知道,冷漠与爱、热情是相反的。冷漠里不免有自私、狭隘、丑陋,于是,你的封闭也就可以理解了。或许,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孤独、寂寥,恰恰是由于我们的自私、封闭和冷漠,也就是由于我们的狭小和丑。这么说来,诗人,请原谅我,在你这多愁善感的凄美之中,我读出了诗中隐蔽着的也是你的丑的迹象。

  现在,我要说说你诗中的“真”了。我以为,你诗中最真实最真切的认识在于,用丁香这种自然界的小小花朵来比喻你的愁绪。丁香体量瘦小,绝不是大美人,颜色也不张扬,经常不是穿着白色就是紫色,只有极少时候是红色。可以说,丁香给人的完全是一种可怜甚至是渺小的形象,用她来比喻孤独寂寥者再恰当不过了。孤独的愁者,体形瘦削,但精神丰富,多愁而善美,又与丁香的香气袭人完全吻合。通过这种比喻描写之“真”,我看到了你艺术感知和描写的高超。这高超乃为一种艺术之境界,非敏感、巧妙的天才心灵不可为。当然,也许有人说,你的丁香意象是参考李商隐的《代赠》中的丁香,但我以为,你的丁香仍有其独特之处。李商隐的丁香有着浓重的情爱基调,那丁香毕竟心中还有芭蕉,而你的抒情范围及深度,不是爱情二字可以总括的,你的丁香就丁香,完全没有确定的他者指向,甚至就是自己指和自己,这完全是一种自话自说的孤独,一种彻底的绝对的孤独。

  至于你描写的雨巷,这个意象用来象征你的愁绪同样是真切的。雨巷当然不同于丁香,甚至差别很大,但是用雨巷象征孤独、寂寥同样是天才的创造。雨巷不仅是悠长,更在于它的寂静、狭窄,乃至封闭。如果说,丁香是诗人的心象,那么,雨巷同样也是。雨巷静谧、温柔,的确有一种温馨之美、家园之美。但是,这种小家之气象同样是愁苦的发源地。

  亲爱的诗人,你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发明家。你发现的“雨巷”,不仅是你的,也是我们众人的,甚至每个人的。我们众人或许多人都有心中的丁香,但也有难以走出的雨巷。雨巷是我们的心灵港湾(港,即水巷),也是我们的心牢。因为,心有雨巷,隔膜是必然的,孤独是必然的,寂寥是必然的,愁怨是必然的,叹息是必然的。当我们冷美如丁香,又狭长如雨巷时,我们的孤独、寂寥、愁怨、迷茫、叹息必是我们的命运。

  亲爱的诗人,这首诗除了在比喻、象征上的天才能力,还有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有着不少的美之要素。从形式之渲染看,重章(首尾段重复),叠句(段中重复),反复(句中词与词重复)等都用上了,营造了诗的强烈抒情氛围。这种氛围感,就是一种诗文的生命感、空间感。再加之叠句、反复,又有增添声音之美,起到了调整音节的作用,给人一种节奏的变化之美。更重要的还是形式上的反衬、对比之张力:悠长的雨巷与无限的愁绪情景交融,写实叙述与梦幻想象的交替,使诗歌在形式上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亲爱的诗人,我以为,有两种阅读观,一种是把作者神化,作者永远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只要在艺术形式上是高超的,内容上不管有多少丑的痕迹流露,都与创造者无关,创作者始终置身于作品之外,他永远是神。这样的阅读观,我们也只能永远对创作者唱赞美诗。这样的阅读观,也就意味着,阅读者要批评的只能是作品中的那个虚构者,也就是把好事、美事都算在创造者头上,而不把坏事、丑事都算在作品的人物头上。亲爱的,我以为,读小说或许可以这样,但是,读诗不能这样。读诗应当有另一种阅读观,那就是不管是艺术形式上的美还是内容上的抒情主人公的丑,都应算在诗人的头上,因为,这种阅读观有一种前提,那就是抒情主人公就等于诗人。于是,当我说诗中的抒情形象的丑时,请你理解说成了你的丑。只不过,对于《雨巷》整首诗,还是美的,只是不是纯美的。世上的可见之物,无一物是纯美的;那纯美的,只能是柏拉图的理念,圣经中的神。于是,我们把一首诗非常优美的诗读出丑来,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