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那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应该怎样写呢?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鉴赏评价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课前印发资料:《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生平及作品》《生命的信仰者——谈徐志摩》,让学生了解康桥和诗人生平、情感经历、作品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叔同《送别》歌曲 (大屏幕同步投影:李叔同《送别》,配以夕阳远山,长亭古道,芳草萋萋的背景图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这首词谱上曲后,成为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电影《城南旧事》也将它用作主题歌。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主题“送别”。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通过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绿柳、笛声、夕阳、浊酒、寒梦这些意象,写尽了离别的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人们一谈到离愁,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他的别离之情的。
二、解题:
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是在1922年8月。诗人1920年来到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因,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同年回国,诗人与林徽因的这段感情最终也没有结果。回国后,任北大、清华教授。1924年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28年6月为除却烦恼,他再次来到了英国,来到了康桥,1928年9月他在给英国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康桥经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投影,作者对康桥怀有深深的恋情,这都源于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情结: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饱含的深情),整体感知诗意。
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提示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提示:1、康桥的景色秀丽柔美,宛若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2、诗歌音节和谐,富于波动性,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3、诗节四句一节,错落排列,整齐划一,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四、鉴赏评价:
1、学生自读诗歌,读后谈谈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潭、青草、星辉。
2、诗人离别康桥时眼中所见一定不止这些,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明确:康桥周围有高楼大厦、寺塔钟楼、村庄果园、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而是选取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等柔美而抒情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营造出一种清新感。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他曾说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湖泊,草地,是我的课堂;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感觉是它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3、七个诗节中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让学生先有感情的读自己选出的诗节,再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的鉴赏评价可能涉及到各个诗节,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几个探究问题将学生的赏读引向深入,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探究问题:
(1)、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只是个别词略有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循环回环往复的结构方式,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尾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与之遥相呼应,读来有一种节奏舒徐、柔和上口的音乐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庸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两节含蓄委婉地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两个诗节语义并非简单的重复,尾节是对首节情感的深化。
(2)、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试分析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就像一位含情脉脉娇美温婉的新娘,以新娘为喻,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二)诗人在康桥与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此时触景生情,金柳仿佛幻化成了林徽因,不仅意乱情迷,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内心泛起了道道涟漪,只是林徽音已成为别人的新娘,可望而不可即了,诗人不免有些惆怅。而“柳”在古典诗词中的特定含义也触动了诗人的离情。
投影:“柳”与“留”谐音,因而在传统诗词中常用以表达惜别之情。如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阳关三叠》)3、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如何理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能否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改为“轻摇”?
明确: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作者诗人久寻而不得,心向往之的境界,诗人在此次重访康桥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还是积极投身的几次文学活动,都无一例外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所有这些都使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与无奈。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面对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动的青荇时,诗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喜爱,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而“招摇”一词正好写出了青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理。而“轻摇”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
(4)、“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似的梦”是什么?能否用“美丽”替换彩虹?用“沉淀”这个词来说梦是否合适?
明确:
(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彩虹似的梦”就是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梦。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
(二)不能。首先用彩虹形容梦可照应上文“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从而使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更自然;其次,“美丽”抽象,而“彩虹”形象,具体,能创造出美的意境。第三,彩虹可引发人的种种联想,根据彩虹的五彩缤纷联想到诗人早年的种种梦想,根据彩虹的短暂易逝联想到诗人梦想的破灭等等。
(三)“梦”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缥缈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的记忆之深重。另外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在回国的几年中都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康桥,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好好地珍藏起来。
(5)、诗人在寻梦过程中为什么想放歌却终不能放歌?
明确:拜伦谭水沉淀了诗人的旧梦,但诗人仍想找回昔日彩虹似的梦,于是泛舟康河。寻梦的过程是愉快的,诗人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康桥,沉溺于记忆里翻出来的旧梦,不能自己,甚至想放歌星辉,但星辉终不能长存于天际,旧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醒时分分外感伤,青草又触动诗人的离情,想到就要离别康桥而去,不禁忧从中来终不能放歌。
投影:青草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总要以青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如1、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6)、为什么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明确: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投影: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故常出现在抒写离别或思念之情的作品中。如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3、笙箫远,波心摇乱,绮怀如梦悠悠。(秦观《梦扬州·六日与楼主游扬州瘦西湖》)
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无限惆怅之情。
(7)、“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写情人相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写梦中夫妻相见,“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康桥的一切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就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不再鸣叫,此时的沉默无语胜过送别时的千言万语。康桥尚且如此,诗人又何以堪?诗人以这种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和离别的惆怅之情。
(8)、诗人眷恋康桥,为什么临别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明确:(可以有多样解读)观点一: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观点二:诗人怕触物伤情,不敢带走。观点三:诗人无限渴望却不能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教师小结:金柳、青荇、潭水、青草、星辉、云彩这些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是带有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抒发自己对康桥的永久恋情和离别的惆怅,我们也通过分析这些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五、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诗歌,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诗歌当中)
六、课堂写作训练: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诗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当堂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七、思考:诗歌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诗节到第五诗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从惆怅到热烈,是步步升腾的,
第五诗节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甚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第五诗节到第六诗节诗人情感陡然回落,沉浸于康桥的寂然,第七诗节延续上节的情感,既然无法留下,也无法带走,那就带着无限的怅惘悄然离去。诗人情感上的变化正是缘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情感上的变化。
八、结束语:
“我悄悄的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潇洒,又多么无奈!其实志摩本身就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胡适在《悼志摩》中说:“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波心中却永远留下了他的投影。
九、布置作业:
1、比较本诗与《沙扬娜拉》的异同。
沙 扬 娜 拉
——赠 日 本 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 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