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城市地图》简介

李盛

《张爱玲城市地图》简介

  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文学在这座城里宛如一道重要的景观,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一棵树,清贞冷艳。

  这本书里的文字是关于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邂逅,是一张百转千回的城市地图。

  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建筑也好,岁月也好,千疮百孔的`感情也好……就像张爱玲写的:“这一切,在着的时候也不曾为我所有,可是眼看它毁坏,还是难过的 ——对于千千万万的城里人,别的也没有什么了呀。”

  总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

  《张爱玲城市地图》:开船的时刻到了,惯常的汽笛,整个城都可以听到,即便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人,听了也会落下泪来。没有人来送别,没有。她戚然而决绝地离去,从此上海,是她越来越稀薄和不可触摸的。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二百多万字。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兴兴轰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因为玩得认真,倒也自成一派。

  记不清是怎么跟淳子女士认识的,好像她邀请我到东方广播电台做节目,内容自然与张爱玲有关。在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位有名的节目主持人还是不折不扣的“张迷”。“张迷”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常见面,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约了喝杯咖啡聊聊天,在上海虹桥路的“老树咖啡”、衡山路的“凯文咖啡”、长宁路的“真锅”咖啡馆,等等。话题仍然围绕着张爱玲。淳子谦虚,总说要向我请教。前些年的一天她欢欣地告诉我,她已写了一本《张爱玲地图》,我真是又惊又喜,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她的文学生涯在上海起步,她的电影创作在上海发端,她的初恋也是在上海开始和结束的……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没有上海也就没有张爱玲。也因此,原本要举行的内地首届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就以“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战争、性別”为题,上海是应该引张爱玲为自豪的,就像她引鲁迅、巴金为自豪一样。

  我是张爱玲的迟到者。

  1978年在大学读中文系,书单里没有张爱玲。那时候,沈从文刚刚复出水面。

  1987年,偶得《倾城之恋》小说,感觉是震撼,是瞠目结舌,是猝不及防地被俘获。难怪胡兰成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文章,不觉身子坐直起来。

  从此,我把自己做成了一张申请表格。

  1990年,申请去香港。那时,内地人去香港需要境外担保,政治审查,很不容易。

  表哥陪我去香港大学,只为了看看,临走,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买了纪念品。

  1993年,随《红玫瑰和白玫瑰》电影剧组进入常德公寓。张爱玲在那里成名灿烂。

  长江公寓,她在那里写了《十八春》和《小艾》后,去了香港。与姑姑的一声“再见”便成了永远。

  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她每天剪下来收藏。那时她只针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