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醉翁亭记》的和谐意蕴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品味《醉翁亭记》的和谐意蕴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大散文家。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已历近千年,仍然脍炙人口,而且长期作为中学教材保留的优秀篇目,足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今天,静下心来再细细地咀嚼品味这篇美文时,蕴藏在文章中的和谐情韵更令人赏心悦目。
优美的景象 和谐的自然《醉翁亭记》以自然流畅的笔法描绘了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自然美景,创设了山水相映、朝暮变幻、四季更替、禽鸣林幽的优美境界,在这如画般美丽的景致之中,无处不流溢着和谐的情韵。
在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有山、有泉、有路、有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旖旎,沿着山间小路缓缓而行,就可以听到山峰间流淌的溪水奏出潺潺的乐曲,那就是酿泉之水了,循流而上,抬头仰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在幽深的林中,山水相映,路循溪行,泉上做亭,亭势欲飞,作者犹似用神笔绘制了一幅自然天成,景象和谐的山水画。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这是山中早晨和黄昏时的气象。清晨,柔和的阳光洒向山林,笼罩在树林上的薄薄的雾气也消散了,树林显得越发苍翠清新。傍晚,夕阳落山,暮霭升腾,烟云聚拢而来,山谷洞穴也就渐趋昏暗了。山中晨昏之时,朝晖夕阴,或明或暗,随时而变幻,与自然相谐调,极富情趣。
山间四季的景象尤其美丽,“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阳春时节,野花漫山开放,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盛夏暑日,美丽的树木枝叶繁茂,撑起了一片浓郁的绿荫;金秋时分,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深冬之时,溪水渐浅,五颜六色的石头露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四时八节,顺乎天然,呈现出和谐之象。琅琊风光,自然生趣,令人情迷意痴。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这是恬淡和谐的山林鸟乐图。月上林梢,游人尽归,葱郁的林子又成了百鸟的天堂。那鸟儿上下翻飞,鸣声清脆,嘤嘤成韵,关关相和,有如聆听天籁的感觉。
旷达的`胸怀 和谐的心境欧阳修被贬滁州之前,在京城做谏官。宋仁宗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因为支持另一位文学家、时任宰相的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为朝廷所不容,因而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京官被贬外放,对个人来说,无疑是重重的一击,犹如从峰巅而跌入低谷,人之常情,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以至于自暴自弃、放浪形骸。翻阅文学典籍,与欧阳修遭际相似的文人不少,他们其中,不乏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苦闷之人,如柳宗元;不乏借酒浇愁以发泄胸中愤懑之人,如李白;不乏出入歌楼酒肆以消解心头悲苦之人,如柳永。欧阳修面对遭贬的际遇,在《醉翁亭记》中,似乎找不到贬官的失落,人生的失意,心情的郁闷,精神的颓唐。欧阳修也怡情山水,以至于流连忘返,也开怀畅饮,以至于颓然而醉,但他不是以此做自我安慰和寻求解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要把自己融入到和谐的大自然之中,他要享受山水草木、禽鸟游鱼的乐趣,更要享受与民同乐的乐趣。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大概是缘于欧阳修旷达的胸怀,和谐的心态。《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能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仕途的升迁,人生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遭贬谪却仍怀奋发有为之志,正因为有如此阔大的襟怀,所以才能够把滁州治理得百姓和乐、社会和谐,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士大夫。面对人生的挫折,能以平静的心态待之,那当是心胸豁达之人。心到静处自和谐,如欧阳修者能有几人!
凝练的语言 和谐的节奏《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其语言质朴凝练,清新隽永,颇有诗的语言韵味。文章采用了不少的对句,如单句成对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双句成对的“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三句成对的“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些对句,读之不止抑扬悦耳,还增添了和谐的韵味。尤其是虚词“也”的运用,极具创造性和新颖感,全文用了21个“也”字,几乎用“也”字收束句尾。这些“也”字,不仅使文章语调舒缓纡曲,节奏自然和谐,而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诵读之后,令人回味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