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

阿林

  一、移步换形,以虚托实

  文章巧妙借鉴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与之匹配采用“移步换形”,组合不同的空间场景,创下了恢宏之意境,空绝之文气。首先,文章开篇设置一个多山的特定环境——滁州,为展现醉翁亭提供了一个广阔、雄伟、绮丽的背景,以期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接着宕开一笔,依据空间位置的转换,先写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次写苍翠欲滴的琅琊山、泻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高居泉上凌空欲飞的流赤滴丹的醉翁亭,自然地道出命亭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如果说写滁州是为写醉翁亭张本,那么,写醉翁亭就是为浓墨重彩渲染其四周之佳景伏笔。其次,作者通过对“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等景致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展现了滁州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变幻。从表面看,仿佛是作者纵情山水、不理政事,实际上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表象而已。“山水之乐”是虚,“滁人之乐”是实,虚实相生,收到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艺术效果。

  二、以“醉”衬“乐”,环环相扣

  文章从释亭名入手,在描述醉翁亭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自然说出命名之意。由此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微露主旨之笔。接着,借“山水之乐”设置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特定的场景。“太守醉”是核心。太守为何会“醉”?是因众宾欢;众宾因何而欢?是因太守不事铺张,不讲究排场,酒菜皆取于当地,宴会甚是简便,宾主无拘无束;太守因何而宴?是因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得以凸露。太守的“醉”是虚,太守因乐而“醉”是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实为衬“乐”,两者环环相扣,层层蓄势,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并抒发了作者遭贬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

  三、情景交融,相映生辉

  文章从写亭落笔,用“蔚然深秀”写它的外观,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写它的丰姿,赏心悦目之慨系于笔端。接写亭的近景,用“鸟翼”比喻高居泉上的醉翁亭,凌空欲飞不言而喻。然后借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名句,由此全文在景的烘托下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文中写“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这些自然之景,实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有机烘托,可以说,没有上述自然之景,就没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也无从谈起;这种景中含情,情中融景的写法,真正收到了寄情山水而无半点痕迹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四、平中寓情,奇明主旨

  景奇在于烘托意境奇。分析这篇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佳作,应把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结构写法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文章从山出泉,从泉出亭,从亭出景,从景出人,从人出乐,脉络极其分明。开篇以山落笔,然后道出泉、亭、景、人这些日常之所见,本不为奇,然作者写这些自然之物却寓有用意,仅以课文第三段而论,在这幅游乐图中,普普通通的滁人一呼一应,老少往来,歌声唱和,如此兴高采烈的场面,实为作者励精图治下滁人生活安定富足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安闲丰足的背景下,太守与宾客出游而不事铺张,不讲排场——鱼、酒、肴、蔌俱取之当地;行酒令、投壶、下棋而无丝竹管弦之贺,实在难能可贵,于此反映了作者“饮少辄醉”的真正原因不在酒,而在滁人“安此丰年之乐”,自己亦能同其乐也,至此,文章的主旨可谓不说自明了。当然,“与民同乐”是全篇的主旨,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由于政治上遭到贬谪产生的复杂抑郁的心情,他纵情山水决非其本意,而仅是以此从侧面显示自己治下政治清明的景象,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可见,太守纵情山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其励精图治后“与民同乐”的欣慰之为。

  五、语言出色,格调清丽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 苏轼在著名的`《 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2.《醉翁亭记》《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3.《醉翁亭记》原文及内容赏析

4.《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

5.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心思想赏析

6.《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7.《醉翁亭记》之醉翁亭

8.《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

9.《醉翁亭记》详细注释

10.欧阳修《醉翁亭记》字词知识点梳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