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阿林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版本一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

  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 )

  2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22.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9. ⑴到 ⑵靠近 (2分,每空1分)

  20.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分,断对一处给1分)

  21.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分,意思符合即可)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有很少就很美味了,更何况多呢?”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道理启示:

  1.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版本二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②,嫌淡无味。主人闻已③,更④为益⑤盐。既⑥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⑦美者,缘有盐故⑧。少有尚尔,况复⑨多也?”愚人无智⑩,便空⑴食盐。盐已口爽⑵,返⑶为其患⑷。

  注释

  选自《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①昔:从前。

  ②食:食物。

  ③闻已:听罢。

  ④更:再次。

  ⑤益:增加。

  ⑥既:已经。

  ⑦所以:什么的原因。

  ⑧故:缘故。

  ⑨复:再。

  ⑩智:智慧。

  ⑴空:空口。

  ⑵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

  ⑶返:同“反”,反而。

  ⑷患:祸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加了盐,食物就味美,于是(他)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意义(通用)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

  禅宗的祖师,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开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埋在经典里参研,都不能开悟何故?机缘也、善根也、智慧也、对机对法,遇缘即应。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说:‘德行一斤值多少钱?’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一样一种东西,有的人如宝贝一样,有的人视如粪土,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我没有空念佛,也没有空用功修行,待儿女长大以后,才来好好用功。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做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做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得再多,也是置若罔闻,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