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
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3、史书体例:
(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
二、词语积累
(一)词类活用
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
2、吾妻之美(意动用法, “以……为美”)我者
3、臣之妻私(名词作动词,偏爱)我。
4、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
5、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6、朝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冠。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地域方圆)千里
2、能面(当面)刺寡人
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
4、忌不自信(相信自己)
5、谤、讥、讽
“谤” :诽谤、毁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讥”: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谤”和“讥”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带贬义的,指造谣中伤或恶意的攻击 。
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词都不带贬义。
“谤”是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缺点,“讥”是委婉的讽劝。
本文中齐威王把“面刺”、“谤讥”、“上书谏”分为3种批评方式,都给予奖赏, “谤讥于市朝”,指的是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这种批评议论是正当的。
(三)一词多义
1、朝:朝(在早晨)服衣冠
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皆朝(朝见)于齐
2、之:城北徐公,齐国之(助词,的)美丽者也。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
孰视之(代词,徐公)。
客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
三、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
3、与坐谈。 (省略句)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四、思想内容
(一)内容概括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二)故事启示
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
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五、文章结构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
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
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
威王受蔽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
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威王除蔽
三令:面刺→上赏 三变:门庭若市
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虽欲言,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六、艺术特点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单就语言来看:
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写作借鉴:
委婉含蓄,点到为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设喻说理,通俗易懂。
七、典型题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这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话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的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7.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至少要答对其中一方面)
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句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2.“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3.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答: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答: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6.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7.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8.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9.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答: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20.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2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答:(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八、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占用了战胜了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