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1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 新授课:势能
1) ,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2
教学目标
1、 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 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3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认识电流
1. 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教师演示课本52页----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①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 mA.
②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 mA,等于 A.
③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μA,等于 A.
④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 A,等于 μ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认真观察电流表 。观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现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观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使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五)、师生共同小结:
(六)、板书设计
2021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案例5
18.2.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