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那么你了解过孔子的歇后语吗,孔子的歇后语有哪些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二、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三、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四、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五、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六、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七、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八、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九、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十、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十一、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十二、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十三、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十四、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十五、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十六、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十七、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十八、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十九、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二十、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汉民族,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 我想,关键在于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孔子虽为儒家的创始人,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就人欲观为例,儒家的人欲观大体经过三个时期:先秦两汉中国本土原生的节制欲望的时期、隋唐宋明受佛教禁欲观影响的禁锢欲望的时期、明清近现代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解放欲望的时期,三个时期的分野很大,而许多学者却将三者混为一谈,动辄将孔子贬为反人性灭人欲极端禁欲主义的始作俑者,将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
罪责统统归咎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身上,甚至宣称中国的发展与富强必须拿孔儒传统思想来祭旗。孰不知这种禁欲主义恰恰是与孔子节欲思想的初衷相违悖的。
其实,欲望自身并没有过错,合理的满足一些基本欲望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灭人欲”的的极端做法是不人道的。然而,深藏于人内心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无限膨胀的,旧的欲望满足后,自然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欲望满足后,又滋生出更新的欲望,欲望的满足很难有尽头。德国的哲人叔本华曾把欲望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永远饥馋、永不饱和的“胃”,或是一个永远张开的巨兽之口。因此,如不对这种欲望进行节制,人类终将会葬生于欲海之中。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无度的欲望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历史与事实告诉我们,纵欲与禁欲都不能使社会生态得到良性的发展。对于生态而言,禁欲导致蛮荒,纵欲导致废墟,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家园;对于经济而言,禁欲导致贫穷,纵欲导致奢靡,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可持续的富足;对于精神而言,禁欲导致窒息,纵欲导致yin乱,只有节欲才能造就健全的心态。可见,针对于当今社会人欲泛滥、挥霍无度的现状,节欲观是根治其不合理欲望膨胀弊病的一味良药。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节欲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主张在21世纪再度发扬孔子的价值与智慧,用孔子的节欲思想扼制当今社会泛滥失控的欲望支流,节制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不合理欲望,使欲望的产生和实现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自觉控制和调节“欲望——满足欲望——滋生新的欲望”的欲望链条上升的节奏,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