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我几乎天天都看《西游记》,总是看不烦、看不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西游记》是以唐代人陈玄奘取经故事为线索,从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写到与师弟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降妖伏魔、排除万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里,我最佩服的是唐僧和孙悟空。唐僧西行路上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低头,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的帮忙下,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取回了三十五部真经。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想,学习就像西天取经一样,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我要像唐僧那样遇到困难不低头,像孙悟空那样聪明机智、本领高强、勇敢无畏,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在那高耸入云,傲然挺立,张扬着峥嵘铁骨的松树下,我看到了丑小鸭的影子。
它,是一只卑微,丑陋的小鸭。
自从生下来,它就受尽了欺凌,受到了命运的歧视,就好像上辈子得罪了什么人似的,一生下来就与死神作斗争,在家里它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排挤,它不甘忍气吞声,它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在外面流浪,也没好到哪里去,反而更冷更饿,它曾亲眼目睹两只公雁死在芦苇丛里,把沼泽染得鲜红;它曾在猎人的枪林弹雨下,在猎狗的尖爪利牙下逃过一劫;它曾在农家小屋里遭到无情奚落……它的命运就在风雨飘摇下,可是它退缩了吗?胆怯了吗?没有!它要去广大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困难和挫折越折磨它进取的心,它越对美好生活向往。在文中我见到了母鸡,它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它不可能理解丑小鸭的远大志向,这就是安分保守者和勇敢追求者打拼时站不住脚的原因。
当萧瑟的树叶落下,漫天的雪花飘起之时,丑小鸭已经冻得站不住脚了。空气是很冷的,云块沉重的载着冰雹和雪花,天空低低地悬着,这时我又想起了松屹立在高山雪岭时的情景,丑小鸭也是这样,它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它顽强地撑了过来。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丑小鸭迎来了一个春天,它来到一座公园里,看到了一些高贵的鸟,它们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羽毛发出飕飕的响声,丑小鸭认出了这是些美丽的白天鹅,心里充满了自卑和难过。然而,就在它弥留之际,它心中突然燃起了一团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哪怕是死,也要追求美好,它不顾一切飞向它们。这时,它在清清的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但那不是一只粗等的、深灰色的、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美丽的、高贵的天鹅!
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一群白天鹅正在翩翩起舞,它们沐浴着春光,享受着春的气息,互说着冬天的遭遇。你肯定指着一只天鹅赞不绝口,它是多么年轻、美丽,你是否曾想过,它曾经是一只受人百般欺凌的丑小鸭呢?
人的一生里,有许多的不幸;人的一生里,有恒久不变的梦想;人的一生里,有实现梦想的决心。丑小鸭在年少时的伤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在伤痛中学习和成长,在挫折中汲取力量,最终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丑小鸭的故事,时时刻刻地在激励我们这些人,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不怕困难,奋发有为。成功来之不易,在经过漫长的挣扎于拼搏之后,丑小鸭已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而我们终会有一天飞向花海,飞向蓝天。
摘抄:
别人的耀眼光芒,就像一张结实的网,死死地缠着我们的心脏。心脏是柔而无骨的,就被那张网挤迫得越来越小,让我们艰于呼吸视听。
感悟:
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饭桌上坐了一位考试状元,接受着大家的崇拜与赞赏,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自己的身子在缩小,缩得很小,恨不得做一个隐形人呢?或者,我们会找到自己的优势作为挡箭牌,去抵抗各种无形的压力呢?
这就是自卑。
在我们小时候,自卑感就已经伴随着我们了。我们刚出生时,只有在大人的庇护下才能成长。我们在长大一点了,更是对大人无比的崇拜:那么重的东西,大人一下子就拎起来了;那么宽的沟,大人一下子就跨过去了;那么厚的书,大人居然也能看懂。与大人一,比较,我们就时常感到自卑。所以,在我们长大后,第一次独立旅行,第一次挣钱,第一次用自己的钱买车、买房时心里都会无比的喜悦,,因为这在以前是只有大人才可以做的。
但是这世界这么大,总会有人比我们成绩好,比我们漂亮,比我们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让我们相形见绌,内心变得不再平衡。为了维持我们内心的平衡,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所以我觉得,自卑,会督促我们用行动来摆脱这种处境,然后让我们开始努力。
因此,当我们感到自卑,甚至嫉妒时,先不要着急。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够满意,我们有更好的需求。而那些让我们自卑的、嫉妒的,恰恰就是我们想要的。
因为感到自卑,我们努力学习,逐渐变得优秀;因为感到自卑,我们的国家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政治,渐渐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因为感到自卑,,人类发明各种工具,有了科学。
但是,有一些人却被自卑压倒了。为什么呢?这很简单。不是自卑有问题,而使他们摆脱自卑的方式有问题。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越积越多,而造成他的自卑感的处境一直没有改变,问题也依然存在时,他就会觉得无能为力,就会开始看轻自己,让自己麻痹。这种感觉,很有可能会麻痹人的一生。如果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充满挫败感,在长大以后,也会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畏首畏尾,缺乏自信,碌碌无为。
现在有很多人以“丝”自居,自轻自贱,并纠集其他人结成群体,互相取暖,共同堕落,不也是出于这种心态吗?
还有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因为反复经历学业上的失败,自我评价很低,就开始厌倦学习,认为自己不会有好成绩。
我妈妈经常对我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是因为我非常粗心。每次做应用题时,我总是因为那么一点儿计算错误而不能全对,每次妈妈这么说,我都不以为然。心想:不就是计算错误吗?又不是不会做,没什么大不了,以后细心就是了。今天,我读了《挖掘孩子潜能的101个勤学故事》里有一篇叫《骗人的教授》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才知道粗心的危害。
这个故事讲了在一所大学里有一个方教授,他讲课不但风趣幽默,讲课水平也是一流的。有一次,他要上课了,学生们奇怪的是他拿了三个瓶子。他一一介绍说:“这个瓶子装的是煤油,这个是酒精,这是醋酸。”他便在3个瓶子中取一点儿放在一个空瓶中。用中指蘸了一点品尝了一下,脸上露出陶醉的笑容。学生看着直流口水,连忙一个接一个地用手去蘸着品尝,大家都表现出一副痛苦的样子。这时方教授说:“看你们的样子就知道你们没有细心观察我。我是用中指蘸的,你们是用食指蘸的。”以后,学生们再也不粗心了。
我想:确实小毛病并不小,飞机会因为失去一颗螺丝钉而不能飞翔;电脑会因为一点小故障而拒绝运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粗心大意,不注重细节造成的。其实,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时的作业,我们都要用细心的态度来对待,做学问,做研究,更是马虎不得。这个道理很浅显,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做事粗心大意,是很多人都有的坏毛病,有些时候这些毛病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可有时会导致致命的危险。
今天,你可能是因为粗心,考试少得了一分;明天,你可能因为粗心,让国家损失亿万财富!记住,小毛病并不小。
最近的闲散时间都用来看史铁生先生的书了,记得之前上中学的时候,课本上选录了他的文章,那时候看课文都觉得字里行间都是感动,说实话我也曾设想过如果我遇到和史铁生先生同样的处境,我会怎么办,最后想到都觉得这对于我应该就像天塌了一样,于是愈加配合史铁生先生的坚毅和勇气。因为想把看过的书都整理一下,顺便能够摘录一些好句子也是好的,所以就想起来要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能让我保持一种清晰的思绪去回顾自己看过的书,也有助于我去梳理我读完书后的感情,于是在不断地看书——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发现,写读后感是有利于更好地读书的。当我们只是读书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做单纯地吸收知识的运动,而当我们开始拿笔记录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消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自我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再次审视我们读书的态度。
我现在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看完一本书或者文章之后,再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了解我自己的感情,没错,我们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看完自己的读后感后我会再一次读读过的内容,这个时候我的感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变化,我会把这些“二次感悟”在写进我的读后感里面。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每天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