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榜样4》观后感心得体会感悟范文大全

马振华

  《榜样4》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榜样的先进事例,彰显着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优秀精神风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却又具有同样珍贵的品质——在平凡中绽放光芒,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展现先锋模范风采,在群众之中树立起模范旗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榜样4》观后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昨晚播出的《榜样4》,报道了六位优秀共产党员和1个基层党组织,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震动和灵魂的洗礼。

  不忘来路,永怀初心。“本色英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在转业后去了偏远的恩施凤来县,过着清苦的日子,继续当好人民公仆。他的一句话,触动我们的灵魂,他说:“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个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摆啊……”入党70余载,张富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不忘来路,什么是永怀初心。

  还有“吃亏”书记李连成、“扶贫之花”黄文秀、“大湖鸿雁”唐真亚、扶贫“硬汉”隋耀达、“环卫天使”李萌,他们心之所在,从不是个人的得失、荣辱、贫富;他们心怀他人,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担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他们为人民群众甘愿“吃亏”;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甘愿在艰苦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他们奋斗,只为共产党人的初心。

  忠于事业,牢记使命。揽月“天团”嫦娥四号任务组,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奋战在实现中华民族探月梦想的岗位上,他们肩负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他们选择放弃“小我”,成就“大家”。

  以人为镜,方知得失。榜样在前,吾辈应踏着先行者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奋斗!

  2019《榜样4》观看有感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的青春之歌。她就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今年6月,她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遇难,年仅30岁。黄文秀是选调生的榜样,是扶贫干部的榜样,是*的榜样。

  汲取榜样力量,我们要在青年时代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理想。首都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黄文秀却选择回到养育她的大山中,为了家乡的人民,为了祖国的扶贫事业,她以家乡人民幸福为己任,信念坚定、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扶贫工作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工作在基层的年轻干部,我们要脚踏实地,坚定信念,要坚信信念有多坚定,脚下就多有力,我们要克服“小进即满”思想,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在基层岗位锻炼,不做表面文章、不沽名钓誉。

  汲取榜样力量,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勇于担当。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让自己生存更有价值,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黄文秀用生命完成了自己入党时的使命。女子本弱,扶贫则刚,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她便立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18年百坭村共88户贫困户41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面对深夜暴雨,她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百坭村的贫困户,毅然决然地选择连夜冒雨返回百坭村,最后不幸牺牲。这位年轻的姑娘为中国的脱贫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年轻干部要向黄文秀学习,扎根到祖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以务实的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尽责尽职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用一丝不苟、认真专注、绝不推脱的敬业态度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我们要汲取榜样力量,学习“黄文秀式”的好干部,守初心担使命。让我们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的奋斗者、担当者!

  2019《榜样4》观看心得

  **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1日晚,收看了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认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

  节目中介绍的老英雄张富清、广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北京东城区女子抽粪班长李萌、海南加茂镇共村“羊”书记隋耀达、河南西辛庄村“吃亏”书记李连成、江苏邮递员唐真亚、嫦娥四号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等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淡泊名利、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西辛庄村“吃亏”书记李连成,做为一名党员干部,把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用自己的方式重拾村民的信任,带头吃亏,为大家做事,切实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说:“全国支部书记都能去吃亏,全国的农民就满意了,生活就幸福了。”

  学习榜样的无私奉献精神,向榜样看齐。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切实做到把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心里,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做一名能把硬仗的好干部。

  2019《榜样4》观看体会

  近日,《榜样4》节目专题报道了6位优秀共产党员和1个基层党组织的典型事迹。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唐真亚、隋耀达、李萌和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群体代表,这些名字和一个集体,是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瞻仰的精神图腾,党员干部当传承榜样力量,践行榜样精神,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李连成曾经是西辛庄村的“首富”,本可以住洋楼,开小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他为了群众的致富期盼,毅然跳出“小我”的舒适圈,许诺“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带领大家致富。”既然诺言已经许下,那么说干就干。李连成免费上门送技术、送种子、送大棚,还让出自家宅基地,自掏1万多元填土垫坑。长此以往,“吃亏”成为了他下意识要选择的动作,是他一直坚持“让利于民,共同富裕”信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幸福,李连成不知吃了多少亏,吃了多少苦,但他从不抱怨,肯吃亏、不怕吃亏、甘于吃亏。党员干部要传承这份“吃亏”精神,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担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达到“无我”之境。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老英雄张富清尽管立下了赫赫军功,但他却从不拿出来炫耀,更不向组织要什么特殊待遇。甘于默默奉献的背后,是他始终以牺牲的战友为参照系,相比于牺牲的战友,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幸运,现拿着国家的退休工资过小日子更是幸福,他没有什么别的追求。坚持一时奉献易,一辈子奉献难,60载尘封功绩,在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工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英雄张富清之所以是平凡中最不平凡的那一个,是他选对了参照系,选择了低调奉献。党员干部要以老英雄张富清为参照系,想着怎么去奉献,而不是一味地去索取。要想能为组织做什么,少想组织能为我做什么,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做好一名党的干部。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李萌从部队退役后,没有选择从事更为轻松的旅行社工作,干起了抽粪这个常人眼中“跌份儿”的活。是什么让一个年轻活泼的姑娘有勇气从事这个被常人忽略,毫不起眼的工作?“也许是当兵的经历塑造了我的观念。在部队什么工作都干,没人觉得有什么贵贱之分,大家认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面对别人的疑惑,她如此解释道。确实,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这是最简单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偏见还是存在的,正如一个家长指着李萌“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这样!”但有些工作总得有人去做,特别是党员干部,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更得担负起使命。党员干部要传承这份“一人脏而万家净”的精神,敢于突破世俗的眼光,啃最硬的骨头,党叫去哪就去哪,尽管那里没有绚丽的舞台,众人的聚光,也当坚持信念,干下去,不断干下去,终能成就一番成绩。

  2019《榜样4》观看总结

  近日,由*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事迹的专题节目《榜样4》,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扶贫路上的一枝花--黄文秀,作为同龄人,深深的被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那份对于责任和使命的担当给我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告诫自已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情怀的基层工作者,牢记初心、不忘榜样的力量。

  记初心,牢记党的培养。黄文秀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患有癌症,母亲旧病缠身,2016年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她家才实现脱贫,她也曾得到教育扶贫资助,成长的经历、家庭的变化、国家的发展让她树立了感恩、奉献、担当的初心,毕业后,她考录了广西定向选调生,并主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她总说:“她是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读完大学,要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作为一名党员,作为百色革命老区的壮家儿女,定要将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她时刻牢记着初心,并用行动践行了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责任使命。

  接地气,融入百姓生活。她是个学习的“高手”,也是个基层工作的“新手”,刚到村工作时她碰过“壁”、撞过“钉”,听过很多“质疑”、受过很多“冷眼”,她善于思考,并找到了与群众“距离感”的缘由。她为了增进和群众的距离,她慢慢学起了方言,她俯下身子,吃住在村,跋山涉水、进村入户,到了农户家中、田间不是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为群众打扫院子、帮他们干起农活。她坚信“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她并不孤单,因为百坭村的数千百姓早已成为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