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五篇

阿林

2021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1

《迟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4.回顾全文,总结拓展,熏陶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文,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4.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难点:

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总结全文,熏陶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 )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 )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深沉的爱

2021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2

《迟到》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后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

①主要内容

②所写事情,

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

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 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 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什么? 是的,谁都会犯错,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师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在讲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1.细读解疑。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 ?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2021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3

《迟到》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阅读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部分,从中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都是为了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迟到》,相信大家会从中得到启示。

二、回顾课文,直奔重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父亲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1)、指名学生读句子。父亲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抓住“疼”和“严”。

(2)、把“严”组一个词来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理解“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体会严的程度。

2、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或想从本课了解哪些内容?(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三、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出示探究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题。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1、体会父亲的“严”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出示句子)“我挨打了!”你怎么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读?

3、同学们,你们可能都有挨打的经历,想想作者当时的哭号声中对父亲是怎样的情感(害怕,愤恨、委屈)?“我”挨打了,父亲狠狠地打了 “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同学们请再读课文3——10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4、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指名交流)请勾画出“我”的表现的语句,我的哪些表现惹得爸爸气极了,而致使“我”挨打?(学生勾画交流)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

5、分角色朗读。

体会父亲的“爱”

1、这命令没起任何作用,父亲气极了,把小海音狠狠地打了一顿,小海音被打走了,屋子里由吵闹变得安静,伴着窗外的雨声,孩子的哭声似乎还在父亲耳边回响。同学们,此时,父亲心理是什么滋味啊?他会想些什么呢?(体会出后悔、自责、心疼……)

2、的确,打在女儿身上,疼在父母心上。此时此刻,他有千言万语想对小海音说,于是他冒着大雨急匆匆赶往学校,可见到女儿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出示第15自然段)

★读句子,找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几个动作,你听到父亲在说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用“孩子,你……”开头说话练习)

当他打开包袱,拿出我的花夹袄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把花夹袄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从衣服里拿出两块钱给我时,我听见他在说……

★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看到那一缕缕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小海音会说些什么呢?(体会严厉、深沉、无言的父爱)写在探究单上。

★指导感情朗读这段话,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体会小海音的变化。

1、在父亲严厉的管教和疼爱下,小海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交流,师出示相对应的句子)

2、小海音的变化只有这些吗?(交流林海音的巨大成就)

3、师小结:正因为有父亲这样的“严”和“疼”,她从迟到变为了早到,她改变的不仅是上学路上的迟到,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好作品,她就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许多年过去了,她想起迟到这件事,情不自禁饱含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出示)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齐读,这一次,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严中有爱,严即是爱)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思想认识上说收获。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迟到》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收获,我们可真的感谢它呢。这篇课文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的父亲在林海音很小的时候就离她而去了,2001年林海音又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一直对一件事念念不忘:(出示句子)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学生齐读)

多好啊,爸爸影响了她,她又影响了读者,影响了在座的我们。同学们,让我们真诚的感谢林海英,是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父爱,明白了如何面对错误。让我们记住林海英,记住这篇课文———《迟到》(学生齐读课题)

2021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4

《舍生取义》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舍生取义》节选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议论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有“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为美者合乎情理也呵护逻辑。

教学设想: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从题意入手,层层深入,理解舍生取义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年的语文了,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的游戏好不好?师:眉开眼笑。生接龙。我们再来玩个看字想成语的游戏,师板书:义。你们想到了哪些成语?生答。(随机板书:大义凛然、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师:看到这些成语,你们想到了哪些人谁?用上这些词。(学生回答想到的英雄)

师:这三个成语中,你认为哪个字的分量最重?生答:义。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起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 初读课文,走进作者

1、 出示竖版文言文

师:我们这是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了?(第二次)对于学习文言文,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生答。那么这篇文言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竖版的,没有标点)有谁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呢?

2、 初读文言文

自由读一读这没有标点的文章,看谁能读好?(指名读文)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再指名读文)

3、 走进作者

我们看文中说“孟子曰”,曰是什么意思?孟子又是谁呢?谁能把你课前了解的孟子介绍给大家?(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师出示关于孟子的资料。

4、 揭示课题

孟子共说了几句话?指名分别读句子。孟子的话说了几层意思呢?(两层)分层读句子。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一个词来概括。(舍生取义)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 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们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也字在句子末尾有什么作用呢?(也是语气词)你们还知道哪些语气词呢?那么也字在句子中该读哪一种语气呢?出示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指名读句子)者也又是怎么读呢?出示: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句放一起,你再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那么下两句怎么读呢?

2、 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得兼,我们现在怎么说?(兼得)为何古人说得兼呢?(古汉语倒装现象)

3、 打开书,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会有什么发现?(注释给的不同)谁来读一读注释?我们知道了大意之后,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小组推荐一名汇报注释)

4、 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队容易捕捉的一种选择是?(舍生取义)

那是不是孟子就不珍爱生命了呢?从哪看出来的?(生,亦我所欲也。)孟子最不希望看到的选择是?(舍义取生)孟子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的种种行为,你会想到哪些成语?用上“义”字。

(出示漫画)不法商贩为 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生命的东郭先生。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袭击。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5、 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

出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话里体现出义了吗?用诗句中的词表示?对于谭嗣同而言他所追求的义师生命?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齐读。这里有没有义?哪个词告诉我们了?你还搜集了哪些这样个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

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是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齐读。

文天祥英勇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衣袋间找到这样的人生绝笔:(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找到孟子说的话了吗?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文天祥他后悔了吗?从哪看出来的?面对生与义抉择,她会义无反顾的说,齐读句子。

四、 拓展延伸

师: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我们来听一段老艺术家的诗歌朗诵《相信》。听一听,这段朗诵中赞扬了那些人?他们的义在哪里?

这是现在的义。这是繁体的义,上面是一个羊但不出头,下面是一个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繁体的义多么复杂,今天的义看似简单,却又多么不简单。几千年来,义字由繁到简,但内涵去亘古不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认识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

五、 总结

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平凡一生,但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永恒的追求。

2021五年级语文优质教案5

《舍生取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 “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 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 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 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 。(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____}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email protected]: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 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