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学实录一
角色游戏时,平时并不怎么热闹的肯德基今天人满为患,店堂里吵吵嚷嚷,情况有点异常。再看看两位营业员小脸涨得红红的,情绪高涨,忙得不亦乐乎。我注意到肯德基门口树起了一块小黑板,上面画着的图案,边上还写了一个“8”字,觉得疑惑不解。为了不干扰孩子们游戏,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在一边进行观察……
哦,我明白了,原来今天肯德基搞特价活动—可乐优惠。咦,原来5元一杯的可乐,现价8元怎么还算优惠价呢?我又糊涂了。继续观察了一会儿后,我才弄明白,中班上学期的孩子虽然游戏中能想出“优惠”等点子,但对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更不会将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出这样的差错。看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那么带劲儿,我决定暂时不干扰他们的游戏。
游戏结束,我请肯德基营业员兴兴来介绍游戏情况,兴兴兴奋地说:“今天我们肯德基生意特别好,可乐便宜了,很多客人都来买。”对于肯德基今天出现的情况,我首先表扬了两位营业员肯动脑筋想办法使肯德基生意这么好,然后再请小朋友仔细分辨“8”和“5”谁大,8元和5元到底哪个贵?可乐是否真的优惠了?
能力强的孩子一听就明白了:“8比5大,原来5元,现在8元,怎么越来越贵了?”
“是啊,是越来越贵了耶!”其他孩子这时也醒悟过来。
“那么,现在卖多少钱才是优惠价呢?”我问,
“1元。”“3元。”“4元。”“2元。”小朋友七嘴八舌说道,
“为什么?”我又问,
“因为1、2、3、4、比5小。”小朋友们答道……
隔天,肯德基又推出了优惠活动—可乐3元,看来昨天的交流分享起作用了。
分析:
今天游戏中,当我发现肯德基出现错误的数概念,而顾客们浑然不知,仍愉快游戏时,得出结论:错误概念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班的普遍现象。决定暂时不干扰孩子们的游戏,在交流分享时,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共同修正,共同构建正确的数概念。这样考虑基于两点:
1、我首先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孩子的反映中,我得出结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既然是普遍现象,集体讨论、共同修正会起到更理想的效果。
2、游戏进行中,孩子们正为自己的“金点子”而兴奋不已时,教师的直接介入或间接介入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肯德基营业员工作的积极性,即而影响顾客的情绪,最终影响游戏的情节发展。教师必须在首先肯定孩子们“金点子”的基础上,再共同讨论、修正、建构,这样才能扶持孩子们在游戏中刚刚萌芽的创造意识。
从结果来看,我的做法还是比较成功的:肯德基营业员得到了肯定,非常得意;集体讨论中帮助孩子们修正了错误,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给我的启示:
特级教师徐苗郎在“数活动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整合”中提出了数活动整合的理念,实践中我体会到,其实数活动不仅仅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在游戏等一日活动当中都可以加以整合。但要将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进行的数教育整合在一日活动当中,需要一个逐步适应、探索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确立整合教育观,利用各种契机将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内容较自然地融入其中,促进孩子的发展。幼儿在自然、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学习数概念,效果会出乎意料。其实,数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把握。
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半日活动中随机性要求更强了,也就对教师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倡导“有效教学”,如何把握每个活动契机,抓住每个有价值的活动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驾轻就熟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再探索。
幼儿园中班教学实录二
一天,在玩桌面游戏的时候,小朋友在专心致致地拼搭玩具,佳酪却拿别人搭好的汽车模型在教室里乱跑。我提醒他把玩具还给别人,他非但不给,且把玩具摔在地上,用脚去踩,把小朋友急得哇哇大叫。又一次在上课时,小朋友都在画画,佳酪东张西望,用蜡笔在别人的纸上乱划,还得意得大笑。
分析:
佳潞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平时上课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但他总是和同伴相处不好,经常有小朋友来告状,一会儿把别人玩具抢走了,一会儿把女孩子手帕扔了。所以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个性是每个人心理面貌的总和,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心理学家指出:个性是人类不重复的财富。分析了佳潞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情感交流,佳潞两周岁是就被父母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生活。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佳酪遇到不愉快的事无法倾述,只能躲在角落哭泣。家教也过于严厉,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高,一旦犯了错误,父母总以棍棒的教育万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孩子的性格变得倔强,蛮横。
首先,我通过个别交流,激励的万式,便之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渐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能够和睦相处。通过老师的耐心讲理,佳潞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老师所讲的道理他都懂,因此要耐心和他讲道理。如他看到小朋友的图书非常精彩,就不声不响的拿来看。我看到后就耐心地对他讲:"小朋友找不到图书会怎么样?如果你的图书不见了又会怎样?"佳潞明白我的意思,回过头把书给了同伴并向他借这本书来看,避免了一场冲突的发生。另外,及时鼓励,增其信心。佳潞对学习很感兴趣,画的画往往比别人细致,折纸时反应也很快,叙述故事也比别人完整。我抓住这些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使孩子的自信心增强,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比别人差。如当他讲完故事后,我试着鼓励他:"瞧,佳潞讲的故事真棒,小朋友都很爱听,还要向你学习,你会教小朋友讲故事吗?"佳酪回答说:"会的。""那小朋友一定会和你成为好朋友的。"佳潞与同伴的关系越来越好,相处也融洽了。
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教育应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和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耐心的教育万法和形式,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中班教学实录三
在温馨的“三只熊”的家,有三只大小不同憨态可掬的毛绒熊;有大小不同的碗、杯子、勺子;有大小不同的镜子、梳子;有大小不同的水果、点心;还有彩色广告纸、油画棒、面团等……欣欣和珈宝来到“小熊”的家,会和熊的一家做游戏---“请客”、“办家家”、“梳妆打扮”……每次他们都会将各种物品按大小对应地分发给“三只熊”,还会为他们排队。随后,教师引导孩子自己带礼物送给三只熊。于是,三把不同大小的牙刷来到了小熊的家,三本不同大小的书出现在小熊的家……孩子们越玩越得心应手。物品的摆放只是暂时的,孩子已不满足。于是,他们打起了面团的主意为小熊的一家做点心。大小不一香喷喷的饼干做出来了,大小不一圆圆的汤团端出来了……小熊的家里天天热闹而快乐。
分析:
教师创设了一个孩子喜欢的“小熊的家”这样的环境---在这个家里有孩子熟悉的角色: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这不正出自宝宝自己的家吗?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宝宝。在这个家里有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创设一种交流的环境,创设一种“能说话”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以各种方式充分体验与表达。这些环境的创设是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将角色游戏与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相融合,使孩子更容易置身于其中,接纳这样的氛围。在环境中,教师提供了各种供孩子操作摆弄的材料,这些物品的摆放是无序的,目的是让孩子把这些物品按大小对应地分给熊的一家,让问题呈现在环境中,让孩子在摆弄中认知,在摆弄中探究。当环境的刺激减弱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丰富,使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富有弹性,新的刺激让孩子进行了新的探索。同样是低结构的材料--面团的提供促进了孩子的生成性行为,更能触发幼儿自主探索和充分表征。孩子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是一个社会人,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