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不是走过场求热闹心得体会

秦风学

  一、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头脑中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引发这些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线则是一串串的“问题”。问题意识很重要,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必须要有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及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心理学认为,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包含着人们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怀疑、自主反思、大胆探究,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反,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只会盲目从众,被动吸纳,只会将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当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作。

  (二)问题意识是课堂讨论的基点

  教师只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自主地、自觉地、有效地反思教学,发现并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加清楚地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问题意识要具有现实性,在准备论题时,应从所教学科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引起学生共鸣。

  二、过程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上,放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去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进而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课堂讨论不是“走过场”求热闹,而是真正踏踏实实地进行,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空心看世界(节选)

  当我看到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更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就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

  “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说。

  “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

  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亮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说:“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过花呢?”

  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开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

  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并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由于花是空心的,茎也是空心的,在风中格外的柔软摇曳,再加上叶子是那么绿,如果拿来作为瓶花,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吧!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总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纵使有一些作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也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空心看世界》告诉我们,无论课堂讨论多么的热闹,教师还是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学习热情的背后是什么?应多给学生一些凝神静默、沉思冥想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纠正、完善。即使学生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也不要心急,更不要将答案全盘托出,这时候只需要一个充满激励的等待,也许会看到“空心菜开出美丽的花朵”。

  将讨论的过程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你会发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会更主动地、自发地参与讨论,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和活动的起点,是一种创造的冲动、愿望或意图,表现为创新主体的一种心理冲动,一种情绪或者头脑中的灵光闪现。教师若能用创新意识引导课堂讨论,并能将创新原理与技巧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进而保持创造的欲望与勇气,那么课堂讨论将是充满活力的。

  (一)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以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对文化、对社会的科学看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不脱离现实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加强培训,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辩证地认识素质教育既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培养全能全优的教育,而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认识到教师应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改为思维训练的过程、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敢想、敢说、敢为,勇于探索。教学要坚持创造性思维训练,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拓展新的思路,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习惯。

  (三)不断学习,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显得十分狭隘和贫乏,谈不上能给学生什么教育和启发。因此,要不断学,并努力加强对与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加强横向联系,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向“博大精深”迈进。

  (四)虚心求教,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快,有主见,独立性强,在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学习。因此,教师除了向专家、书本学习外,也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五)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现代教学媒介

  教师要善于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使其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现代教学技巧,以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时代,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类知识会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叫人应接不暇。作为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能只坐在书斋中,抱着几年甚至十几不变的讲稿,在落后与陈旧中寻求安稳。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并有所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重要意义。

  四、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指的是教师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对教育实践进行自主思考,以作出合理教育行为选择,并将其付诸实施的一种个人品质,它对于教师实现作为人的.本质性规定、提升道德水平、增强教育目的合理性和提高教育方法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冷静的态度

  在开放性讨论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讨论顺利进行,而且还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反之,不仅不能完成讨论任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将大打折扣。

  由于课堂讨论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而这时候恰恰最容易出现突发情况,也就是“非预设性教学”。教师应冷静处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之中,以使课堂意外转化成课程资源。

  (二)全面的认识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高度稔熟、对学生充分了解、对知识科学对待和对学生充满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

  (三)详细的分析

  教师在进行讨论之前,要详细分析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目标,并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详细分析来判断学生认知、思维水平和心理状态,只有建立在庞大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更理性的处理问题。

  (四)得体的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合作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教师的追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当讨论进行到结点时,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五)多种的备案

  “不打无准备之仗”。由于讨论的灵活性,课堂常常会出现不可控的状况。而不可控状况发生时,教师最容易用“非理性”的态度去处理。为了避免“非理性”的出现,教师必须准备多种方案,比如,当讨论进行不下去时,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当学生对讨论问题难以理解时,应该如何向学生解释,等等。准备了多种方案,也就增强了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还体现在对讨论结果的严格把关上,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在听取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回答正确,要肯定和强化其原有认知结构;回答错误,要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