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教研活动刚刚结束,相信我们参加教研活动的所有老师的内心都充满了激情。各校老师的讲话使我们激情澎湃。七中于岚老师的一席鼓舞人心的讲话,发人深省。于岚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面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著与热情,使我们内心的那团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重新燃炙。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一定靠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一定是对学生的苛责,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对学生的不抛弃,不放弃。于岚老师的讲话结束,我们都希望能亲自走进于老师的课堂,体会她在课堂上的快乐与成就。
同时我们也从各位老师口中,得知各校在英语教学中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我任教的学校亦是如此。我们在集体备课中献计献策,整合课本,将能删减的部分删减,将部分内容融合。七中的李英老师作为兼职教研员,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针。李老师的鼓励使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理念要推行,教育质量仍旧要保证。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必须打牢学生的基础,纵使是七中的学生也一样,我们都从基础知识下手,只有砌好每一块砖,才能平地出高楼。单词,重点词组,必须牢记。每一模块的第一单元必须背。还有正如我校张伟刚老师说的必须保证做好一本练习册。现在不提倡题海战术,而做题,考试却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唯一能验证的学生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学生作好一本练习册,作为任课教师就要多做更多的练习,而不是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老师在题海中遨游,学生才能逃离题海而取得好的成绩。
但是令我们困惑的是,初二的英语课程比初一的课程难度大,跨度大。作为任课教师来讲,还是很需要教研员的帮助,给我们较为明确的度,让我们能够少走弯路,多在质量上入手。
学习了《高效课堂离不开这几样》后,我发现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一学二导三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竟然如此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离不开这几样》强调高效课堂的几个关键词:学、展、点、练,我们课“一学二导三练”的课堂模式不也是如此么?
首先是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当堂非常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的要求下,在学案导学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调控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的外在显象--可独学、对学、群学。我们课堂模式也是强调首先要有学生的自学,自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其次是展:“展”即“展示交流,分享共赢”。课堂交流就是让学生大胆“说话”,主体参与、合作探究,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达到在分享中实现共赢的目的。我们一学二导三练的课堂模式的第二步中的导,就是生生引导,先学会的引导后学会的,这个引导就可以当做是先学会的学生的一个展示,通过展示引导后学会的。
再次是点:“点”即“精讲点拨,点评升华”。精讲的精,不只包含着数量,更包含着质量。所谓精讲,主要应该体现为教师抓住知识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等讲出知识的精华,讲得精彩。我们的“二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引导。我们的课堂模式也没有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最后是练:“练”即“有效训练知识落实”。课堂内训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疑惑点,选择有代表性、梯度性、量力性、发散性的题目,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组,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对子互批、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我们教学模式最后一个步骤也是炼,而且我们对练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基础练、提升练等,而且我们不仅要在学和导后留足够的练的时间,我们还强调练要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练的紧张学习状态。
由此说明,我们倡导的一学二导三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继续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课堂服务,达到高效课堂的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实施,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课堂,创造和问题都推陈出新、层出无穷。必然教研活动的方式也跟随着发生变化。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今,利用网络上博客做教研成为教研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各自为政,交流少,开展教研活动特别困难,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课程培训,但有些学校由于受各种情况的束缚,往往只有少数人参加,并且由于培训时间短,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而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博客,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二、网络教研专家在线,民主讨论。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由专家、领导或同行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这种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不少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转地提反面意见,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而网络教研一般由专家或同行在线,因其隐蔽性,使大家不再有这些顾忌,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也会直说。这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教研员,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民主研讨的作用。从几个新课程网站的网络教研情况来看,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在线接触,开展更加民主化、真实化的教研活动,这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网络教研延续研究,空间无限。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如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而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通过网络教研,技术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贴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四、网络教研促人反思,催人上进。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创生出崭新的学校博客教研文化。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也实现了网络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和谐的抒发、表达、辨析、质疑、批评、总结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网络环境,一起够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大研讨”。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网络教研的好处
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我觉得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实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样带来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新的观念对我们是一大震撼,也是动力。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网络确实给师生搭起了一座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以交流的途径。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例如:通过培训我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到与课程相关的网站,参与某个问题的讨论。确实体验到了网络世界的精彩。网络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探索平台。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究,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亮”起来。
网络教研让我体会到以下:
1、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产生了很多的不理解、建议、意见等。在教研活动中,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不可能人人的个性都能发挥出来。来到论坛,网友自由发表心声。由于在网上,大家彼此神秘,因此消除了发言的戒心,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教师发表的帖子中,有好多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但是,在网上,人们会不留情面,对任何帖子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质疑与批评的讨论中,促进发贴的教师和批评的教师反思。同时,对别人帖子的质疑和思考,也是促进自己对教学的思考。
2、促进了同伴互助。
现实教研中,因为学校同年级同学科老师碍于面子,又加上人员少,水平有限度,即便在研究中又话可说,也只是在同一水平循环往复,很难得到及时性的同伴互助。而论坛里,对同类问题有过经历、有过研究的老师都会对帖子有针对性地帮助。同一个话题,未必全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感兴趣,都有过思考。但是,在网络上就有很多人感兴趣而且有过深入地思考,讨论能够持续下去,对问题持有者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3、促进了教师和“高手下棋”。
论坛上,有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专业人员。他们把帮助网友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获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反思等文稿发上去以后,经常能够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使教师能够做到和“高手下棋”,受益匪浅。
4、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
就我自身讲,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就有了很大变化。在微机操作、课件制作等方面有了进步,这改变了我以往的教学方法、模式。网络资源的共享,给我的备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在学习的同时,取长补短,使课堂有了生机,有了趣味,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并且走了捷径,何乐而不为。“网络教研”下的学习,使得我增长了好多网络知识,掌握了一些网络技巧。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教研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在这里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教师的关心,同时我们会继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网络离我们很近。而网络教研的学习与参与,让我感觉到网络教研的作用正在愈来愈不断增强,它对于我们教研工作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意义深远。
以前我的学习总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其他教师的博客,我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于是我有了关于理论的思考,也有了对实践的反思。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我经常访问别人的博客主页,并且认真阅读同行们的文章,领会了他们独到的见解,同时也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经过阅读、分析、思考,我的教学思想不时地与各地的朋友得以碰撞,教学研究的兴趣和习惯也慢慢的养成了。在这里,我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在这里,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
自从有了自己的博客,我觉得很新鲜,就把自己的文章储存,把自己每天的心得体会、收藏自己的图片,我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将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心得体会,教学设计等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与同行们对一些文章进行评论或者留言。在自己的博客中记下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培训心得发表在博客中,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我在我们学校带的是语文学科,一个人备课,一个人上课。知识有限,方法有限,我通过网络将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等发表在博客里,由其他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讨论,相当于过去的集体备课,探讨好的教学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完课再进行反思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以外,我还将平时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发表在博客里,征求他人的意见,时间越长所积累的资料越多,经验也就越多。回头看看过去所留下的教学痕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网络教研的优势,教学思想虽说提高的不是太大,但是毕竟长了很多的见识,使用网络我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收获非浅。
在教研活动中,我从没有间断过学习,我们学校教师都加入了松源小学教研的群,加入了他们的的UC房间,只要UC房间里有课我就与同行们一起听课、评课,并记录学习内容,及时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各位老师交流经验。再结合自身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授课,以此来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每一轮的听课、评课,主讲老师要教学设计,对这节课进行网上评论,再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起初只感觉比以前上起课来轻松了许多,后来我发现网上教研从老师自己来讲,教学思想改变了,从思想上重视每一节课。我认为UC网络教研是我们普通教师再次学习的一个平台,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种免费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充实自我,争取天天有变化!时时有进步!
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是人生的必然,有些人喜欢玩牌,有些人喜欢搓麻将,而有些人却沉迷于上网聊天或玩网络游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他们的兴趣我没有什么非议,只觉得我们在成长博客中穿梭遨游,在网络教研中自娱,其乐趣更为高雅,无与伦比!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利用业余时间到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欣赏名家的教学风采,利用时间撰写反思、随笔。这样就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成绩,在网络教研这个快乐的家园里幸福地成长!
这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以来,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学校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法效率"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研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教研室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继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教师研修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期我收获了许多,现在把自己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这次研修。
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与“现在”一直是在努力改变,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
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还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3月17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我镇教研组组织的网上网络教研。本次网络教研特别邀请了区教研室周广忠主任和刘子跃老师参会。会上周主任和刘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在网络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一、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在线教学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网络在线教学是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低年级孩子因为需要家长的陪伴,才能更好地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在线教学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到老师的一些知识、能力、素质等等,从而影响家校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倍加重视。
二、要保证好孩子的学习在线时长,不超过30分钟。
三、教师备课要充分,要利用好教研室提供的微课视频,在保证不超过学生在线时长,不给学生压力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四、教师上课时要精力集中,要谨慎,不能随意,教学语言要简练。
五、教师在线上课时要和学生多互动,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在线上课对孩子的要求要更具体、细致、严格,要让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做到随时、随处。网上在线学习,靠的是学生自己在家听课,这就正好为我们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自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创造了契机,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前要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并争取到家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