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本书收集并点评了100个教学案例。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切合当今教育的现实,对实际的教育案例进行评论,给予具体的指导。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理论应该如何恰当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篇点评,是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位老师阐述了关于教师该不该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些看法,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
随后王晓春老师做出了如下点评:所谓“走进孩子的心灵”,其目的应该是了解他,理解他,影响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
而“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此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位真正的优秀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是一味的严厉批评?还是过分的迁就学生?我想这两者是都不可取的。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我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一位好老师,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书中给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教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就应该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只有教师做出了表率,学生才能学会尊重。相对于未成年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宽容,不能苛求学生,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尊重教师的言行,更应该反思的是教师,要多问问自己平时是不是太严肃了,是不是居高临下了,是不是真正关心学生了?如果问心无愧了,那么,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局面就会到来。
可以说,师生关系和谐的钥匙就掌握在教师手里,就看教师们是不是正确运用这把钥匙了。
寒假里,我拜读了李先生的《做的老师》这本书。它是由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在这里,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读了这本书,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折服!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
在《做的老师》这本书中,李老师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对学生的挚爱让人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童心、爱心和耐心。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也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的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但当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让学生觉得你亲近。童心决定着童心,我们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也是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李老师告诉我们,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只要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像李老师那样真心爱学生,把爱融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只要我们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对那些让自己头疼的学生像李老师那样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我们还要有耐心,耐心也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根本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李老师教育学生非常有耐心,他从来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问题诸多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教育是需要过程的,欲速则不达。像李老师那样有了耐心再加上科学的方法,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做的老师》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达了李老师的育人思想,他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使我们的心态变得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
在读《做的教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么优秀的习惯真的让我们欣赏和佩服。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可是他却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就可以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水平,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是要有顽强毅力的。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如果我们每天挤时间争取多读些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李老师那样努力“做的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如果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们就会向“的教师”靠拢。这样我们就可以越来越好,成为自己心中的教师。许多年以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
读了《做的教师》这本书,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读这本书会让我们寻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会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说:教师,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作为一名小学新老师,角色的改变让我有了不同的生活认识,如何在新环境将教师的角色更加饱满和充满活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的小标题让我有了寻找答案的渴望。
在建议中提到: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在接触学生的时候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做些有意义的事,但似乎却力不从心。看到建议中的这句话我反问自己:是真的很忙吗,真的忙到没有自己的时间吗?对这个问题我不能笃定回答说是,古老哲言里关于时间有一句: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不想把碌碌无为当成我教育生涯前期的标签,“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面前的道路还很长,在这条道路上,你将看到各种人的最预想不到的命运,青年的爱思考的智慧和眼光将求教于你”。我们的学生现在都是一颗颗幼小的嫩芽,他们一天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我们教师,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微笑回视每一个注视,也许这就是教师成为“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原因吧。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给新老师提出指点:“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学生的楷模?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他们的心田。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学科课程教学指导中涉及到设计理念方面提到“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现在学校教学需要的是全方位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能接受知识,在有效引导中自觉学会点横撇捺,学会加减乘除。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应当努力向它攀登,像寻找宝石一样寻找那些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把这一类书摆在个人藏书中的最崇高的地位上。
一本好书是给人启发和引导,在这本书里,从方方面面的细节中诠释着“教师”真正的责任,每个字句都像在给一件衣服密密缝合的针脚,虽言细但重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看着窗外飘起的绒花,这书卷滋味别是一番后劲在心头呢,好书犹花,抿品有暗香。
人总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而我选择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在学校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鎏金誓言,出校门后看着讲台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路上受着感恩的恩惠,遇到的人,处过的事,读过的书,都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