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评课稿四篇

王明刚

绝句评课稿4篇

绝句评课稿1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绝句评课稿2

  “情”与“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樊老师执教的《绝句》,有机而有效地做到了情理相融和情理合一。她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课堂教学骨肉丰满。

  1.激发情感。“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就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这些美的语言给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之感。《绝句》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这份情感淋漓尽致地浸透在28个文字之中。教学时,樊老师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实现师生生命的存在意义。20xx版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学生通过多样化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想象色彩、想象画面,充分体验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创设情境。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可以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研究历程进一步证明,感性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益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智力发展的。在本课教学中,樊老师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接受知识,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增长力量,在审美的体验中丰富感受、陶冶情感,在多样的活动中开阔视野、展现个性。在“融情想象,读懂诗意”环节,樊老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感受画面的美。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看到了春天的五彩斑斓,感受到田野的勃勃生机,陶醉于美妙的景致。

  3.凸显情趣。课堂情趣源自教材中提供的生动文本,它们是情趣萌生的客观基础;课堂情趣源自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的组织形式、师生的互动水平,它们是情趣发展的必然条件;课堂情趣源自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它们是情趣盎然的决定因素。在教学时,樊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让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在情趣中悟理。她启发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来表达诗歌蕴含的情趣。在品味“窗含”一词时,她拉开教室的窗帘,让学生透过窗儿眯起眼睛向远处眺望窗外的风景,进而理解诗中“含”的意趣,使课堂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4.遵从文理。一篇好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象性,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逻辑性便是文章的骨架。把握和领会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真正地读懂文本。像《绝句》中的经典名篇更是如此。樊老师的教学显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诗句的表层,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内核,分析其有机构成,启发学生发现并揭示对联诗的特点。她通过男女生配合读对联,让学生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并尝试用“黄鹂鸣白鹭”的句式让学生创作对联诗句。在学生思考、创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提醒他们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押韵等对联的要求。

  5.凸显学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应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方法、悟得规律,发展思维能力。强调学理的课堂就是要变重“教”为重“学”,应着力去训练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找规律,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建立知识架构。要“授之以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逐步掌握合理的方法,能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语文思维体系、语文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体系,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一点,樊老师在《绝句》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仅摘录她的两段课堂语言加以说明:“碰到多音字,我们要学会辨别,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把字音给读准了。”“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

  6.传授道理。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因此,在课堂中明白道理、悟得真理、理解哲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学习重在“感悟”,教师要组织学生用心感受、深度解读文本,去悟道,去明理。樊老师在教学时很好地做到了学科育人、文本育人与师本育人,这种有机的渗透在她的课堂小结语中得到了升华: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咱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瑰宝,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美,能从诗中读到这样一种韵律美。还有很多古诗,和《绝句》一样,有着非常工整的对联,希望大家用心去阅读古诗,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绝句评课稿3

  今天我有幸听了李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绝句评课稿4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诗。该诗语言对仗工整,清晰明了,所蕴情感欢悦,舒心畅达,更难能可贵的是,诗歌营造的画面感极强,读罢,一幅成都草堂明媚的春光图跃然纸上,读诗者很容易感受到写诗人愉悦的心情,对和平的向往。

  一、激趣背诗,诱发热情

  课前,黄老师通过考一考,随机点诗请学生背诵的方式,既拉近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随着一首一首古诗的齐声高诵,学生们对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然呈现。

  二、注重开口,方式多样。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学生不仅要正音、读顺,更要读出韵律,读出感情,最后收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黄老师重视读的训练,读书的形式较多,如全班读、男女生比赛读、发准字音读、划分节奏读、带着理解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标出的节奏自由练读,然后全班读、抽查学生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经过教师不停地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读得“有板有眼”,有抑有扬,精彩非常。

  三、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黄老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理解诗意。特别是在重点知识点的教学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师提出了几个针对性问题:前两句诗歌中表示颜色的字有哪些?回想以前的课文《古对今》,在这两句诗中,什么和什么对应等等,有问必有答,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解析释疑,师生互动热络。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黄老师请学生们往窗外眺望,从诗歌到现实,理解“窗含”的意思,而在解释“千秋”和“万里”时,老师则联系了李白的《赠汪伦》,让同学再次感受夸张手法的运用。后面,当课堂出示诗歌的描写画面时,教师佐以视觉的角度,告诉学生诗歌哪些地方是近景描写,哪里又是远景描写。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就这样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于乐中学,于学中乐,可谓一举两得。

  四、忠于课堂,适度拓展。

  在学习完本诗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一首相关诗歌《绝句 迟日江山丽》,尝试让学生触类旁通,在本课的学习上趁热打铁,不止步于课本。这样的做法值得我思考和在后续的教学中学习、借鉴之。

  总之,黄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很有梯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也重视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引导。

  这堂课不失为一堂高质量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