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评课稿范文

张东东

《但愿人长久》评课稿范文

  《但愿人长久》叙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来和学生年龄特点来看,教学的难点就在于“通过文章重点段落、词句的赏析,感悟文章富有美感而深远的意境,体会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广阔胸襟。”

  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深深感到她对文本钻研得非常透彻,重难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课堂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一、课前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针对学生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周老师课前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课堂上,我看到很多学生搜集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也认真去阅读了这些材料,因此这对学生走近苏轼的生活和感悟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周老师能根据“文包诗”课文的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效的语言渲染和有感情的朗读,较好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渐渐贴近文本,让他们在激荡的感情波涛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周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进行“换位体验”时,她紧紧抓住“想象”和“联系实际”两大法宝,叩响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如:“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他会回忆起什么?”在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重点句时,周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对话:“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这样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灵自然地走进了文本,产生了真实有效的对话效应。

  诚然,本篇课文因时空相隔太遥远,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阅历等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生活经验等等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尽管老师作了很大努力的有效引导,学生还是无法在短短40分钟内感受到诗人那股浓烈思乡情的。那么只有努力追求尽可能地缩短这份差距,我试想,能否在体悟“埋怨”这词上作些深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之后的互动对话,就如黄秀娟教导评课中所讲,先让让学生想像苏轼兄弟俩小时候读书、玩耍的情景,然后进行情感诱发,引导学生试当“小苏轼”面对明亮、皎洁的圆月,想象“埋怨”之言。也许这样会缩短些学生与苏轼之间的情感距离。

  另外,在学完课文后,能否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如果课堂中学生想像比较丰富,课后不如再来个练笔,让学生继续他的想像之旅,在想像中和苏轼兄弟相会。可以布置这样一道练笔:苏轼的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一回苏辙,进入角色之中,我想这也是课堂中的情感和语言的延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