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评课稿范文

李盛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评课稿范文

  汪小波老师的《认识比》一课,紧扣“比的意义”这一具有核心作用的知识主线,在“自学·交流·应用”课堂模式的框架下,调动一节积极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围绕自学环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材例1所呈现的比是同类量倍数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它与学生已有的除法、分数、倍数等旧知有着密切的联系,顺着教材所搭建的情境平台,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建构,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但是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对重点的把握能力有差异,一味放手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使自学书本成为漫无目的的浏览。因此问题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我挑战学习能力的欲望,使接下来的学习如同上足了马力的引擎,学习内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师除列出了与知识本身相关的问题外,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问?”折射出关注学习反思、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立场,使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有不同的收获,使教学因疑而生。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很可能遭遇冷场——学生无疑可问怎么办?教学就是通过由老师向学生提出本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活动。无疑可问并不是学生没有困难、学习没有难点。一个好的问题能使重点更突出、难点有了突破口。该课教学中如果能几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备疑项,如两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吗?根据你的理解你能试着用比来表示生活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意思相同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的实质,那么自学就不仅仅停留在提前介入教学内容、预览文本的层面上,而是拉动学生学习内驱的强大引擎,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