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听了一年级曲晓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吗,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注重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渗透。
教师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引领学生“知道了什么”来梳理题目信息说,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视学生的检验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检查。检查是个很好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和一般的计算等题有所不同,它既是对自己做题过程认真与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顺向根据解题步骤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考。
2、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曲老师用微课来讲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学具让学生操作。
3、注重学生自主交流能力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摆,一人说想法,学生思路得到了沟通,达成一致。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月××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四、常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低段学生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从细微的习惯培养抓起,注意倾听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正确的坐姿等等,常老师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以和蔼的语气提示学生的习惯,如沐春风,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表现当然令人咂舌。
《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拓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问题解决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四、评价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
——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