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评课稿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鲍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快速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鲍老师由句子“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引出课题——寒号鸟,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然后由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叫:哆啰啰,哆啰啰。”理解“哀”字,先是让孩子猜猜怎么叫,然后从字理上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情感主线,教学层次分明。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对比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三、“读”中感悟,升华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篇文章中的对话共两次,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文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四、链接《群鸟学艺》在阅读中寻找寒号鸟的影子,鲍老师通过相同主题的文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抓住文中留白,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寒号鸟》一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如鲍老师在指导孩子读完“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打窝。”这句话时,让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寒号鸟心里会想什么?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说,喜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那个寒冷的夜晚寒号鸟没有被冻死,他会说什么,又会做什么?从寒号鸟的和喜鹊的不同命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课堂短短的35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有幸听了吴老师带来的《寒号鸟》一课,受益匪浅。作为一节课题研讨课,吴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在上课前吴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做了充足的准备,还特地制作了喜鹊和寒号鸟的板贴,足见其用心程度。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细节也是细细揣摩,多次修改,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抓住低年级教学重心,教学目标明确,板块清晰,环环相扣。
一、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吴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不仅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而且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比如:在读小喜鹊的话时,吴老师提问:“谁来做一做担心的喜鹊,读读它的话?”学生踊跃举手朗读,但学生朗读时的语气略显缓慢,无法读出喜鹊的担心,这时,吴老师引导“如果能够再着急一点,会更好。”进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角色的心情。在读寒号鸟的话时,提醒学生“读的时候就应该懒洋洋地读,尽量慢一点。”“如果能够拖长一点,慢一点,懒洋洋一点会更好。”进而,引导学生一遍想象画面,一遍朗读,读出情感。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有意识要读出情感,但是由于其刚开始接受系统性教育,自身的基础相对较弱,知识储备也相对不足,想要真正读出感情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但吴老师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令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
二、随文识字,理解字义。
随着精读课文的展开,在学习第一段对话的教学中,学生找出的喜鹊做窝的句子,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了解到喜鹊一大早飞出去是去找枯草的。这时,吴老师展开对生字“枯”的教学。首先,让孩子读准字音,接着由“枯草是什么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枯”字的含义,最后指导书写,加深记忆。
三、适当拓展,关注表达。
在教学时,吴老师不仅关注了课文内容,也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地提升。比如:在讲到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同时也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说,感受同样意思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引导他们今后也可以这样去写,从而学以致用。
在课堂最后,吴老师提问:“小朋友故事讲到这儿结束了,你知道寒号鸟为什么会冻死的?”并要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这不仅是对课文的回顾与总结,更是教会学生“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的使用,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孙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快速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孙老师由句子“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引出课题——寒号鸟,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然后由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叫:哆啰啰,哆啰啰。”理解“哀”字,先是让孩子猜猜怎么叫,然后从字理上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情感主线,教学层次分明。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对比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三、“读”中感悟,升华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篇文章中的对话共两次,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文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如: 初读课文时,老师说:“文中的寒号鸟和喜鹊跟你留下什么印象?”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同时利用提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描写喜鹊勤劳的句子,并通过抓关键词“东寻西找、一早、衔”来理解,从而感悟喜鹊的勤劳,接着又找出“却”这个字来体会,感受寒号鸟的懒惰,体会它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充分读、圈、悟、品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3——4自然段的学习,孙老师要求他们采用的是边读边画的方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寒号鸟和喜鹊的两次对话,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人物心理中去,体会它们的心情,感受喜鹊在反复劝告中的着急和寒号鸟得过且过、不听劝告的态度。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孙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文中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最终导致各自的命运不同。
四、抓住文中留白,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寒号鸟》一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如孙老师在指导孩子读完“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句话时,让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寒号鸟心里会想什么?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说,喜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那个寒冷的夜晚寒号鸟没有被冻死,他会说什么,又会做什么?从寒号鸟的和喜鹊的不同命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课堂短短的35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