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数学优质课竞赛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很荣幸能受到刘老师的委托担任数学低段评课工作,由于自身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理解还不足,对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还不够,对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挖掘还不深,说的不当、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谨代表个人观点,在此真诚地与大家沟通。
我评课的题目是《观异曲同工之妙,赏殊途同归之效》。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原于上个月刚听完刘老师关于同构异构的讲座和看到课题时感受,说来14节课,其实就是7组同课异构的呈现。如刘老师所说,同,同一个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为着数学教育工作者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孩子们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异,学生之异,教者之异、教学方法手段之异。根据教师特点,各参赛地教研员及参赛学校数学团队协助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根据现场学生实际,参赛教师们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索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正是有大家的共同付出,才会有近两天赛课教师们的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与其说是赛课,不如说是省数学教研室为我们创设的一个极好的研究平台,供在座全省的数学精英们互相学习、研讨、交流。
下面我从课堂中两个方面来观赏:
聚焦学生:
一、教学情境丰富多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7组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创设情境,与往相比,情境创设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目的变得明确了,重点变得突出了,内容变得更贴近实际了,思维变得有深度了。如:黄老师执教的量一量比一比一课,教学创设魔术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魔术棒由短变长,学生依次在身边找出与之差不多的物体,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描述,找出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测量标准。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谢老师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在黑板上摆放、移动四个磁扣,引导学生根据磁扣的位置想象图形,并画在点子图上,调动学生对原有认知经验的回忆,展开想象,感受到这些图形都是四条线段组成,初步建立四边形的表象,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陈老师执教《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拓展解决旅游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
3、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在生活中选取的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魔方、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的操作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再次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龚老师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现在我只给你们看一点点,你们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形状的?”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互动生成,学生经历体验、创造性地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我理解的“互动”不仅是指师生间多向、多维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强调师生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投入与交流,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7组课中,学生除接受学习外,教师都用给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凝聚过程。
“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数学现实出发,经过教师引导、自我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确实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与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是一脉相承的。如:万老师执教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在学习了笔算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迁移类推笔算乘法的算理,经历了乘法竖式的形成过程。总结算法时,用3×2、23×2、123×2引导学生体验感知: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那有千位呢、有万位呢?连续地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顺势轻松地总结出算法。
2、让学生经历动作、映象、符号的同构过程。
在黄老师上完解决问题的第一天中午我便收到了尾号是966的一位老师的短信,他说:有人说,如果把一勺盐放进嘴里很难咽下,但是这勺盐放进一碗汤里随这碗美味的汤喝下,就不是那么难了。朱小龙老师创设“排排队”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之间”的含义,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非常好。我的回答是同感,通过学生排队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在谁和谁之间的含义,当老师要求画图有学生将之间的四个圆圈了起来,用符号更直接地表示了对“之间”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开放的思维过程。
以往的公开课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但因为“不放心”,怕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拖延教学进度,所以设置种种铺垫,为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呈现出形式一片大好的局面,但是掩盖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差异,知识的生成大打折扣。天执教二年级表内乘法《解决问题》一课,较好地把握了开放的尺度和形式,创设出能让学生开放思维、开放活动的环境,“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2×5+3吗?”,作为练习中第三个层次,放手让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思维过程。
4、让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
陈老师执教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时,先在分数加法计算时引导学生该用什么方法研究?(提示: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借助了图形),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并理解算理积累了经验,在学生接着研究分数减法运算时,老师又问怎样研究,学生脱口而出“借助图形”,经过再次反思巩固,后面的1-1/4便迎刃而解了。正如史宁中所说,知识的掌握、积累的经验,思维的训练三主面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其二,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其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是四基四能复合思维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思考探究、多元化地学数学
教好小学数学,是要多方思考的。在内容上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数学成为生活数学和社会数学;在功能上应该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在教法上应该加强学生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使数学成为做的数学和实践数学。本次7组课除了运用了以往的情景教学法、归纳演绎教学法法、模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的运用外,更突出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这里的“数”指数学术语、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数量信息和呈现方式;“形”不仅仅指几何图形,还包括各类图像、实物类教学资源等形象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呈现数学信息的方式。我觉得在低年级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犹为重要,使问题由繁化简,由抽象到具体。应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其一:数上构形。让学生通过涂一涂、填一填并展示操作过程,明晰算理引导学生归纳算法。执教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课时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其二:“形”中觅“数”,
孩子们手中每人有一张座位示意图,通过合作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在座位示意图上画一画,然后根据所画的,列出算式求座位数,这样的处理通过寻找形与数关系,学生思考探究使问题获解。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时,两位教师都将数形结合进行了充分的运用,突显了数形结合概念的本质:要看到图形,借助数看图形!要看到数,借助图形看数!把数学画出来!把事物量出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四、教学评价科学准确,学生信心十足、可持续地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和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和以往的课堂评价相比,7组课堂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坚持生本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要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开发性。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
3、坚持了可行性。评价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钱老师在课堂小结设计意图中说到让每一节课的小结成学生一个小小的成长档案,可见,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实施:
1、抓住“点滴”及时评价。
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时时有评价,事事有评价,人人有评价”。如:张红艳老师课堂上有“你真会观察”、一组声音最响亮、你是第一个发言的、你是勇敢的小组长
等等及时的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鼓励、欣赏中度过,不知不觉间就产生了一种爱数学的内驱力。
2、以人为本“延迟”评价。
《课标》指出,教师应允许学生第二次作答。这种“推迟判断”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如:鄂州钟桢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再给一个机会,慢慢说”。通过延迟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使学生巧妙地避开了尴尬,重塑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这类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表现出一种更积极的心态。
3、关注“差异”合理评价
如这样的评价精辟恰当、针对性强,不仅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充满了人文关怀,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确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4、培养“习惯”巧用评价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课堂评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谢老师对倾听习惯评价(倾听里有学问)、肖岚老师对合作有序习惯的评价等等。
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评价,学生在受到激励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聚焦教师:
一、教学氛围和谐愉悦,教师努力关注尊重每一个孩子
师生之间只有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才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赛课中教师们都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注重了教学的艺术性,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创造出生动、和谐、多采的教学情境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让孩子直呼姓名拉近距离、以孩子为榜样、请坐在最后的孩子来说,还有尾数077襄阳市谷城发信息说到的杨艳老师语言柔和、清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在课中和孩子们一起跳舞,不仅调解了学生疲劳感,而且与本节知识紧紧地连在一起,非常好。
二、教学对象面向全体,教师努力有效指导每一个孩子
素质教育的宗旨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本次7组课中较多地改变了以往“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如:肖老师执教的量一量、比一比一课,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测量、描述、验证中来,小组分工合作、组织有序,
测量时及时指导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学生汇报时肖老师认真倾听每个小组、每个孩子的测量结果,验证时5人排成排,20人肩并肩,一起体会测量的'本质。那一幕幕布场景还浮现在脑海之中,我想这正是综合与实践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最好表现。
三、教学资源丰实有效,教师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
“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这是新课标的灵魂所在。教学资源丰实有效应该是指对学习材料、时间、空间的充分保障。教学资源有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表现为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和与知识相关的学科整合。我们欣喜的看到大家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深入挖掘教材的优点进行有效和合理运用。
1、变静为动。以动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多媒体的辅助。
2、变一为多。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材料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进而抽象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如(环保、安全)再来看动态表现,动态表现重点谈谈老师们对灵活运用错误资源呈现。
1、化弊为利,顺势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用现有的经验自己去感知、发现、总结。
2、自主纠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错时,不轻易否定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经历挫折,不断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自终地参与学习整个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3、引导评错,加强学生的真情体验。
4、主动诱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杨老师在托马斯火车游戏中。
5、有意展错,增强学生的自省能力。显然,教学资源的运用,对孩子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等有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样一个真实的过程有利有个体差异的孩子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四、教学环节精心预设,教师努力驾驭引领每一个孩子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出舞台剧的话,那么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是剧本的创作,没有好剧本,演员难以演得精彩。教学过程就好比是导演和演员的创作,课堂上的生成就像导演和演员的灵感.灵感来了就得好好地抓住,否则会稍纵即逝。在7组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到荆州市杨艳老师和恩施市谢运芝老师已经从文字上已经体现出来,相信老师们课前都有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调整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使预设得到升华,使课堂更加精彩。突出在对学生方法多样化的把控方面以及对探索时出现认知冲突的引领。如:咸宁市刘勇华老师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的特征的过程中,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用操作、反问、对比等方式灵活处理生成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本质。
以上是我从聚焦学生、教师两个层面观赏本次竞赛的亮点,当然观摩此次活动也带给我一些思考:
1、我们说创设情境是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是有些课感觉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让数学课与情境融合,设计了较长的过渡语及场景描述占用了时间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低段数学应考虑学生知识起点、认知特点设计练习,做到练习合理、坡度适宜,突出重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不反对拓展多样化,但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3、灵动的课堂最精彩的是课堂的生成,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由于受完成教学任的影响,对精彩不予理会,可这恰恰是突破重难点、扫除易错点的好机会,希望我们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