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不学礼,无以立”,“亲师友,司礼仪”,这些古训都是在我年幼时,爷爷教给我的。他告诉我,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孔融让梨,曾子避席,三顾茅庐,都是古人尊师爱友,谦让有礼的经典例子,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美德的具体展现。
长大后,爸爸给我讲述了“程门立雪”这个典故的由来。故事发生在宋代,一天,杨时和同学去拜见他的老师程颐,当他们来到老师家门口的时候,下起了鹅毛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老师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杨时都快变成了一个雪人!我是个急性子,特别害怕等待,别说几个小时,就是十几分钟,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我无法想象杨时他们那漫长的几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更何况还是在雪花飞舞的寒冬,凛冽的寒风都没有带走他们对老师的尊敬,还有什么情况他会忘记尊敬老师呢?听了这个故事,我记住了无论什么情况见了老师都要敬个礼,问声好!
书海中,我认识了敬爱的周总理,他也是尊重他人、礼待他人的典范。一次,他去河北视察工作,走在田间小道上,迎面走来了一位担着粮食的老乡。总理马上闪到路边让路,微笑着请老乡先过。周总理日理万机,他的时间可以说是寸时寸金,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他人的困难,想的是节约别人的时间。他没有借用喇叭、唢呐来开道,虚张声势,欺压百姓,耍耍当“官”的威风,而是平易近人,礼让他人,这是他一贯的品质,是他一贯的做人标准!一代伟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小学生不该遵守礼仪吗?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让文明之风吹到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文明的印记。你看,校门口迎宾小卫士那张张笑脸,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带着微笑,向老师敬礼,给我们问候。这就是文明,它就像雨露一样,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当然,文明之花也在我们班绽放。你瞧,别人不小心碰到了王一帆,还没来得及开口道歉,她已经笑着安慰说:“没关系,别放在心上!”张宇涵,则是守纪律的好榜样,她说:“上课是老师在劳动,我们遵守纪律,就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还有我们班的开心果程雨萱,还没有看见她,你就听见她喜鹊般的声音:“刘栩羽,早上好!”春游时,同学们互相帮助,替背行囊,我拉着你,你拽着我,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困难!体育竞赛时,我们为每一位参赛选手呐喊助威,为每一次失败者疗伤、安慰!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文明就是我们的太阳!微笑就是我们的种子,我们要将它播种,让每一个小小的文明举止,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温暖,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时刻与文明同行,让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大地,让我们的祖国因文明而更加美丽、富强!
1,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而现实中,还有不少与“素质不高”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习惯后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暴露出来的。说到文明素质,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复一日,因自我约束的态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了然的区别。这一渐变,既与思想认识有关,更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真希望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人能抛掉坏毛并养成好习惯,不容“小恶”,不拒“小善”,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要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我们作为学生应如何去做?这是××中学在最近组织全校学生讨论该话题的一个阅读材料,学校要求每班每位同学针对自身、他人、班级找出与校园文明礼仪相违背的做法,用你手中的笔描述出来,用你的心声去倡议大家自觉讲文明礼仪并,用你的好点子去完善我们的文明条例。
这是××中学充满人文气息的德育育人活动的一个缩影,这里没有一点说教的意味,没有对学生横加批评和指责,没有命令和强制要求,有的是反思,关注,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后从学生交上来令人叫好的整改措施,学校校容校貌的一点点改变,说明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会具有实效性
2.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了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剩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要高薪聘请一位助理,有三个年轻人进入了最后的面试。面试前,总经理故意在门口扔了一张废纸。第一个人直接走了过去;第二个人用脚把它踢到了一边;第三个人进来了,他见到门口有张纸,就弯下身捡了起来,并把它扔进了门外的垃圾桶,然后走进去,友好地向总经理问好。最后,第三个人获得了这个职位。
我想大家一定都很清楚的'知道第三个人被录取的原因,那就是他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的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透射出一种文明的素养,已经养成了一种文明的习惯。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已经养成了许多文明的好习惯。原样交接、垃圾分类,让绿色环保、整洁卫生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每周一歌、音乐引领,让秩序井然、有条有理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要求;随手锁门、随时关灯,让实现安全、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条空洞的口号。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努力使它们变为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精神风貌的展现。
但是,你是否发现,我们当中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还是有人不能在音乐的引领下做到口号洪亮、整齐划一;你是否留意,我们中间仍然有人跑步进餐厅、仍然有人把几乎没有动过的饭菜倒尽;你是否看到,在我们的周围,垃圾分类时仍然有同学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已做到了文明,但这些不经意间的小事,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与文明之间的距离。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近的触手可及: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起身让座给年迈的老人;伸手推开盲道上的障碍物;在别人打电话时保持安静;在别人讲话时细心凝听;哪怕你给别人一个温情的微笑,都会让快乐驻足于他人心中。这一个又一个行为都是文明的体现。
在这个社会中,也许我们的声音尚且稚嫩,也许我们的呼喊还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可以立足今天,把握现在,。
每一分文明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那么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一分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好似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你开始,从我开始,我们都要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让我们把文明带到校园,带到社会,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济外学子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让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成为心中不倒的风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新的一年中,我们应该对文明有更深的见解: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请你先过去吧!”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文明,还可能影响国家的声誉。在清朝时,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记者访问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纸屑,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抚心自问,我们传承了这种品德了么?不文明,不礼貌的身影屡见不鲜。
最近班里涌起了一股“瓜子热”。班里、走廊里瓜子皮随处可见。可怜那值日生好长时间的辛苦打扫了。再看看那些扔瓜子的人,动作真是个潇洒,真是个自然。仿佛往地上扔瓜子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脸上毫无羞愧之意。看着这情景,我实在不忍心去打破他们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大街小巷,不文明的事例就更多了。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巷子里,“倒垃圾的人全家死”、“谁到垃圾谁是王八蛋”的字眼琳琅满目。倒垃圾的人纵然可恶,但是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更无耻。在这里我不免要说一句。倒垃圾的人已经不讲文明了,作为主人如若与那人沦为一类,不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么?和那些随便倒垃圾的人品行又有何区分?或许,换个思路,这道题还有另一种解法,主人不妨先把墙角的垃圾清理干净,开辟一个小花坛,种些花草。你想,还会有哪个人会好意思践踏这片芬芳?哪个人会好意思打扰这片纯洁?这样做一来可以防止他人倒垃圾,二来还可以美化环境。一举两得,主任何乐而不为呢?化干戈为玉帛,这样做不是比骂人好许多么?
以文明来抵制不文明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个顾客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奶中加进柠檬汁准备饮用,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骂服务员的失职。服务员连忙道歉并端来了一份新的。他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引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后面露羞愧之色,连声道歉。如果当时服务员和顾客吵起来的话,事情不仅不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还会引起两方的争执,当两方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服务员再说出缘由显然没有前者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讲文明语,以礼待人。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手携手,播种文明,创造文明,成为文明礼仪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让文明伴随我们左右。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1602班的孟老师,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让文明懂礼成为一种习惯》。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有一种素质叫“知书达理”;有一种涵养叫“彬彬有礼”;有一种习惯叫“文明守礼”。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呢?
《弟子规》有言:“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文明懂礼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细致的表现。文明懂礼就是当老师和同学们从你身边经过时,真诚点头致以微笑与问候;文明懂礼就是就是当你排队时,做到的有序和礼让;文明懂礼就是当你看见校园内发生违纪行为时,一声礼貌友善的劝阻。
步入校园,就犹如走进了一片文明懂礼的海洋。你瞧,师生见面,形同陌路的没有了,亲切的问候多了;两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没有了,诚恳的道歉多了;操场上、教室里,随手乱扔的没有了,俯身捡纸的孩子也多了;花坛之中,踩踏折损的没有了,浇水、除草的多了……
来到教室里,孩子们穿戴整洁,正聚精会神地读着《三字经》《古诗七十五首》等国学经典。那琅琅的书声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我们要传承文明,我们要坚守礼仪。”
课间,“红领巾”广播站准时播放,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文明气息。“文明礼仪之星”“美德小达人”们胸前佩戴的徽章格外引人注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何讲文明、守礼仪,已然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六一前夕,学校的雏鹰争章栏上又会张贴上新一批的校级雏鹰争章小明星的照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争当这只锐意进取、展翅翱翔的小雏鹰吧!
文明懂礼就像一颗种子,在校园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孕育出色彩斑斓的文明之花,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去浇灌这朵朵芬芳。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文明之风,山高水长。让文明懂礼成为一种习惯,用它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在你们中国是不是可以随地吐痰?你们中国人是不是买票不用排队?你们中国人是不是特别爱到处写?……”这是一名外国游客在中国游玩时一系列惊讶的疑问。当在报纸上看到这则“中国印象”的相关报道时,我自己也不由得惊讶起来。几千年来,被世界公认为“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何时改旗换帜,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我不禁哑然。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提高,旅游产业也蓬勃发展,逢节假日携家出游已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休闲之选。但是,游客与日俱增,与之对应的公民素质却没有相应提升,
尽管在感情上我们很不愿意认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看法,但细观国内旅游现状便可见一斑。国庆期间,济南“金秋大型蝴蝶生态科普展”13000多只漂亮的蝴蝶被游人“玩玩”;殷墟申遗成功免费开放期间,博物苑内遍地狼藉;天坛回音壁上也有“游侠”刻字留念……其实不止这些,中央文明办最近定义的中国公民旅游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七种不文明行为,更被视为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惊心”了,种种不文明现象仿佛已经成为一种不以为耻的生活习惯。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大国”的子民们有所反思。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顺手捡起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是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也许自己无心的一个举动微不足道,但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一种正能量。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处处可见的不是谦让有礼、互相关爱而是随手的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随地吐痰,是互相拥挤上公交的互相谩骂。
当闯红灯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式过马路成为一种流行,随地乱扔垃圾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是不是应当反省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明明知道闯红灯不好,她也很反感这种不文明行为,可有时却总是不得已的闯了红灯。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当有一大群人闯红灯,自己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看其他人都离开了,这本身就很尴尬,而后面的人还问你“走不走?不走让一下”的时候朋友被迫闯了红灯。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旁还有很多,而且不占少数。
当香港大黄鸭谣传被大陆游客烫毁,这种情况是否也反应了我们的行为确实有待提高?是什么导致了不文明行为我们的城市?我想应该是习惯。习惯有好有坏,当一群人习惯性去做不好的事情而旁边的人便会如瘟疫被感染。当然很多人的不文明行为并非本意,那我们是否应该改变一下?
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当人们相互信赖成为一种习惯,当人与人互相关爱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理应改变他人,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在我们身旁传播,夜不闭户,互相关爱的美好社会便不会是梦想!人们将用我们的力量去关爱每一个人,感染每一个人,改变每一个人。
那么尊老爱幼,文明守礼,互相诚信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正能量在我们周围散发。我们的城市便会重现生机,而每个人会更加爱护我们的社会,社会上也不会再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与城市需要我们每个人力量去守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我们有一种信念,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梦想便不再是梦想,而我们的生活也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