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的阅读答案参考
篇一:倦夜的阅读答案
杜甫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倦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1分)。 (2)、融情于景。(2分)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4分)
篇二:倦夜的阅读答案
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答案:(1)首联 竹凉侵卧内 ,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 野月满庭隅 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2)颔联 稀星乍有无 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 重露成涓滴 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3)颈联 暗飞萤自照 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 水宿鸟相呼 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本诗为什么以 倦夜 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以 倦夜 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 万事干戈里 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 秋夜图 ,试分析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透过这幅 秋夜图 ,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 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二:
①.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 倦 意的?
答案:
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②.从两个方面体现诗人的 倦 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题为 倦夜 ,但全诗却有 夜 无 倦 ,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 倦 意的?(4分)
答案: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两句是直抒胸臆(0.5分)。(全对1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1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2分)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2分)
四:
1.本诗是怎样以 倦夜 统摄全诗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诗人融 情于景,通过对秋夜里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2分)写景紧扣 夜 字,写情扣住 倦 字。(1分)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副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出诗人一夜不曾合眼, 含蓄地道出了 倦 意。(2分)
2、(6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报国无门的感伤,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直抒胸臆,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 万事干戈里 使得 空悲清夜徂 。(2分) 前六 句写景,由近及远,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抒情,使诗歌情景皆活。
翻译: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赏析】
起句云: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 竹 、 野 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 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句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诗的最后两句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对全篇起了 点睛 的作用。读了这两句,读者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 竹凉侵卧内 ;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 重露成涓滴 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 野月 ,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 稀星 ,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 万事干戈里 ,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作者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 空悲清夜徂! 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 空悲 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 情眼 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 夜 ,不言 倦 ,只写 耀乎外 的景,不写 融乎内 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 情中之景 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相关阅读:
篇三:倦夜的阅读答案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1)前三联中,哪些诗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②颔联“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写出夜已深了。
③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只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露水越来越重,水边栖窗的鸟几,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意对即可)
(2)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篇四:倦夜的阅读答案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4.诗歌颈联的景色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予以赏析。(4分)
5.尾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秋季;(1分)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分)
(2) 地坼 ,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3)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1分)。
4.作者选用江帆、木叶等典型意象,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 地坼 ,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5.诗人荆扉独居,漂泊他乡.只能与麇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2分)。
【翻译:】
白帝城中更声响尽,山南微微显露出晨光。
太阳从寒意笼罩下的高耸山峰顶上升起,飘荡在重叠的山岭间的隔夜阴云仍未散去。
大地像要冻裂了一般,江面上连一只帆船都不见,清朗的天空下不断有秋叶飘落。
本是应当与亲朋友人相伴的,却只能守在柴门院内整日只与麋鹿作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从清朗的天气、飘落的木叶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颈联的景物描写中, 地坼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