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到此一游”想到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孙小飞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ri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小题2: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

  小题3: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这句话可知,“中国读本”指解读中国的文本。因此这句话意在提醒每个中国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这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小题2:试题分析:列举现象是为了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是举例论证,内容上表明孩子们的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作用是使后文的论证更具有针对性。先看语句写了什么,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尤其是第五段可知,一方面来自个人,一方面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即家长成人要做好表率,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