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历乱”:花开极茂盛。
【翻译】:远望草色已经显出嫩绿,柳叶已经泛黄,桃李盛开极茂盛,香气弥漫。东风不能把我的愁苦吹走,而春天惹恨,把我的愁苦引长。
【赏析】:诗的第一、二句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诗中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为春恨做铺垫。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训练】: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4)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5)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6)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8)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9)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10)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意思相近即可)
2.全诗侧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
3 .“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4 . 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5 .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6 .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7.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 1分) 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 乐景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1分)
8.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2分)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
9.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10.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扩展阅读:
第一首诗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