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炼,不成器》阅读及答案

孙小飞

《人不炼,不成器》阅读及答案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知识。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了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⑥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⑦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人的头脑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

  ⑧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⑨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⑩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1.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说明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末尾的“以上道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论述了“修身”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给文章加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并谈谈它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强调人修身的必要性。(意对即可)

  2.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观点。(意对即可)

  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4.齐家、治同、平天下。

  5.示例:人不炼,不成器。(答案不唯一)

  6.示例:使用大量理论论据,启发我们要善于把读背内容运用到写作当中。首尾照应,启发我们写文章时要注意首尾呼应。(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