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黄钟]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元好问,鲜卑族后裔,系拓拔氏。金哀宗正大八年秋,元好问应召入朝。此时汴京已被蒙古军包围,第二年城破。蒙古军大肆烧杀抢掠,九十多个州杀戮皆 尽,城郭空虚。元好问被俘羁系与山东聊城,六年后方携家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外婆家——外家东园。此时诗人已值知天命之年。
⑴一般说来,元曲都比较直白,而这支小令却非常委婉。请以“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为例,简要说明此曲“委婉”的特点。(4分)
⑵这支小令的情感,有人认为是隐逸之趣,有人认为是亡国之悲。你认为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 这支小令表情达意含蓄委婉。这几句表面上写的是移居东园最喜爱的景物,但从诗人选择的意象“远岫”“长松”可知,诗句还包含着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表意十分婉曲。(举例2分,分析2析)
⑵(4分)下列观点均可,只要言之成理。(观点1分,分析3分)
观点一:小令表现的是隐逸之趣。开头两句,介绍自己卜居东园是因为东园丰饶富足,且被重叠的山峦与外界阻隔,表达对东园的喜爱。接下来三句写东园周围的优美、恬淡的景物,再次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最后六句写在东园的隐居生活的恬淡自适,表达隐居的乐趣。
观点二:小令表现的是亡国之悲。开头两句写东园的富足,隐含饱经战乱的辛酸、对东园外生灵涂炭的家国之愤。接下来三句表现自己在乱世中坚守节操的选择。最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在江山易主后借酒浇愁的深悲与无奈。
注释
①人月圆:黄钟调曲牌名。
②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③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
④要就:要去的地方。
⑤远岫:远山。
参考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回到家乡秀容,择居母亲张氏娘家东园。颠沛流离多年方始安定,眼见家乡宁静太平,年成丰收,他如释重负,作了这首曲。元好问在曲中表现的主题虽然是欣慰与满足,但在字句中也隐约透出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
赏析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描写与尘世隔绝的乡村隐居生活。曲中流露出,主人公虽然人在山村,远离红尘,但内心并未完全超然。
第一句“重冈已隔红尘断”,就表明他深知尘世的艰辛,曾经历过尘世的坎坷。如今一切都被隔在山的那边了。他已经选择了与世无争的乡居生活,决意饱览山村美景,做一个超凡的人。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首小令的上半阕,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诗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阕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