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有光》阅读练习附答案
“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这是追思会上人们对周有光思想最浓缩的总结。追思会的主题便是“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
正如拼音连接了汉语与西方语言,周有光也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开阔的地带。有人用“顿开茅塞”形容读完他的书后的感受。
在现代史研究者杨继绳眼中,写了《海国图志》的魏源等人,被称为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然而他们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周有光是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在某次春节联谊会上,106岁的周有光坐在轮椅上发言,声音很高亢,引得整个会场的人都站了起来,踮起脚跟,伸长脖子。许多人对他的发言记忆犹新:“不仅要爱祖国,更要爱人类,爱地球,如果只爱自己的国家,不顾人类的整体利益,那就会以邻为壑,甚至引发战争!”
周有光出生于1906年,正好赶上了中国与世界激烈碰撞的时代。他见过进城的.农民被剪了辫子而痛哭流涕。在懵懂中他也爬上茶馆的方桌演讲,摇晃写着“同仇敌忾”的旗帜。但在退休后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几次表示“还是要做一个21世纪的世界公民,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了”。
112年的人生跨度让他经历了中国最艰苦的岁月。他曾目睹抗日战争爆发时上海随处腾起的浓烟和被大火烧红的天空。避居四川的几年里,他遭遇大搬家36次。1956年刚到北京的时候,全家挤在两间半房间里,其中半间做他的书房、客室、吃饭间,书橱还要留一半放菜碗。他自创了一篇《陋室铭》,“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当菜橱,菜有书香”。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周有光一家老小辗转逃离上海。他在汉口就跟家人告别,转赴长沙给报纸写文章,“告诉大家抗战是艰苦的,长期的,但是有希望的”。那时,原名周耀平的他,改名为“有光”。
两年前去世的儿子周晓平曾说:“爸爸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考虑的都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有一次生病昏迷后,周有光睁眼醒来问的第一句话是:“乌克兰局势怎么样了?”
有小辈来访,周有光从不塞给他们糖果、点心或玩具,也从不拉着他们扯家常。外甥女毛晓园每次一跨进舅舅的书房,周有光招呼一声“你来了,好,好”,紧接着便说“今天有两条重要新闻”,或是“今年有三件大事”。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周有光着急让保姆打电话给好友,邀请他们来家里谈谈,“恐怖主义是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国家也要注意”。
在2016年生日庆祝会上,学者许纪霖称他为一个“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心中的国,是走向世界和文明的国,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国。周老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实际上就是‘五四之子’,‘五四精神’所熏陶培养出的一代人。”
1980年,周有光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开大陆。这时他才惊讶地发现,世界各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让他印象极其深刻,他突然意识到“封闭”和“开放”能带来天壤之别。他又着急地眯缝着双眼探究世界。
他最关心三个国家的命运——苏联、美国和中国。他给苏联作了历史素描,反思计划经济带来的僵硬、挥霍和贫穷化;他琢磨出美国之所以长盛不衰,归根结底靠的是民主和科学。最终,他注视全球的目光回归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8日第10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周有光尽管年过百岁,但身体仍然很健康,他发言时声音很高亢,深深吸引住全场听众,使他们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B.周有光曾是个热血青年,他敢于爬上茶馆的方桌发表激昂的演说,对这种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多年后他仍引以为豪。
C.周有光一生经历过许多艰苦的岁月,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能泰然处之,随遇而安,曾自创一篇《陋室铭》以抒发情志。
D.周有光平时生活俭朴,他从不给来访的小辈糖果、点心或玩具,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正体现了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E.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国著名知识分子周有光的事迹,但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多有跳跃。
2.学者许纪霖为什么称周有光是一个“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5分)C E(选对一项给3分,选对两项给5分)
(A项,原文是说当时参加联欢会的许多人对他的发言记忆犹新,并不是说在场的所有人都对他的发言记忆犹新;此外,选项说周有光“身体仍然很健康”,这点文章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B项,“多年后他仍引以为豪”,与原文不符。D项,“不给小辈糖果、点心或玩具”是为了说明周有光只关心天下大事,与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无关)
2.(5分)答题要点:①既爱国,又爱世界。如某次春节联谊会上,倡导人们要爱祖国,同时兼顾人类的利益;退休后,几次表示要做世界公民。②关注全球时事,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如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提醒中国注意恐怖主义。③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思考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如比较苏美两国命运,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依靠民主与科学。(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