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喀布尔人》阅读答案

阿林

泰戈尔《喀布尔人》阅读答案1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人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 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看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

  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喀布尔人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 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喀布尔人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喀布尔人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喀布尔人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8、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常见的有第三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本文采用的是哪种?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6分)

  9、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警;那么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所谓“书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3分)解析:A 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8.(6分)参考要点:(答出第一人称给1分,分析一点 2 分;分析两点 4 分;分析三点5分,共6分。) 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喀布尔人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 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喀布尔人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喀布尔人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9.(6分)参考要点:(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4 分;答出三点 6 分。)①喀布尔人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 ②喀布尔人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喀布尔人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 ③喀布尔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喀布尔人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 ④“我”欣赏喀布尔人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喀布尔人,让其与敏妮交往); ⑤“我”与喀布尔人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喀布尔人和女儿见面; ⑥“我”资助喀布尔人,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泰戈尔《喀布尔人》阅读答案2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帶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8.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6分)

  9. 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6分)

  答案:

  7.(3分)C(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8.(6分)参考要点: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6分)参考要点:(一)强调和谐与温暖:①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②拉曼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拉曼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③拉曼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④“我”欣赏拉曼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拉曼,让其与敏妮交往);⑤“我”与拉曼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拉曼和女儿见面;⑥“我”资助拉曼,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泰戈尔《喀布尔人》阅读答案3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

  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

  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人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 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16.喜欢喀布尔人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17.作者塑造喀布尔人这个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6分)

  18.本文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述。(5分)

  19.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警;那么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如此评价泰戈尔的小说,你同意吗?请结合本文谈一谈。(6分)

  参考答案:

  16、喜欢。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他深爱女儿,可是身在异国他乡,爱又不能够,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不能爱女儿的心灵。

  17、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描写。比如二人逗耍的细节。敏妮说: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喀布尔人对敏妮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之所以喜爱敏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家中也有一个像敏妮一样的小姑娘。

  18、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喀布尔人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孩子?难道是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带着悬念去读,读到结尾,才知道他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可他短时间又不能回家,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爱女儿的心灵。

  19、同意。读完本文,谁也会被感动:天下竟有这样伟大的父亲!他爱女儿爱得如此深沉,实在让人想不到。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小贩啊!父亲的伟大与出身、职业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泰戈尔不是以抒写情感见长,又怎么会感动我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