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一盏熬干的油灯,奄奄一息;病情恶化前他曾交待过老伴,别再让儿女花那昂贵的医疗费了,他心里有数,自己已命不久矣。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医院已经尽力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他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味,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赛白的妻子带着孩子、李赛红的丈夫带着孩子,早早地赶来乡下。家里有孩子就热闹就喜庆了。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握着老伴的手,老眼朦胧起来,老伴轻轻地替他念道:“在家好,在家好。”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他累了,躺了下去;但他笑微微地望着大家,有了神色的眼睛一个个地看过来,慢慢的……。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出去放鞭炮、放烟花,卧室的窗口忽亮忽亮的,红红绿绿得非常好看。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画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注】?”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小时候李赛白和李赛红只觉得好玩有趣,树又不是人,父亲这么做,难道它来年就真的多开花多结果了?就决不开谎花了?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熏熏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赛红就问:“我是桃树,怎么开白花结善果呢?”李正醉熏熏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赛红就应:“来年开白花结善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毒花结恶果?”李赛红又答:“决不开毒花结恶果。”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但儿女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塞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慰。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打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2.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5分)
3.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C
2①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②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③淡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示例:(1)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了“打树”教育,它昭示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2)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一个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3)李塞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每点2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阅读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